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日本海百年来沉积速率及粒度指示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28 17:01

  本文关键词: Pb比活度 粒度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日本海 出处:《沉积学报》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日本海中部、北部和西部四个深水多管沉积岩芯中的~(210)Pb活度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百年以来大和海脊、日本海北部和西部陆坡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在日本海北部和大和海脊表层沉积物存在显著的生物扰动现象,而在西部陆坡不存在。基于恒定供给速率(CRS)模式建立了4个岩芯的年代框架,并计算了沉积速率。日本海现代平均沉积速率介于0.19~0.42 cm/a,最低值出现在大和海脊。4个岩芯中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但是在1940年和1980年,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同时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百年以来北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及东亚夏季风震荡有关。
[Abstract]:The Pb activity and sediment granularity in four deep-water multi-tube sedimentary cores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and western part of the Sea of Japa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he Ridge has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100 years. Silt and clay silt are dominant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continental slope sediments of the Sea of Japan,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biological disturbance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ea of Japan and the Dahe Ridge. However, there is no existence in the western slope. Based on the constant supply rate (CRS) model, th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of four cores is established. The sedimentation rate is calculated. The modern averag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Sea of Japan is between 0.19 ~ 0.42 cm / a, and the lowest value occurs in the Daiwa Ridge. The average grain size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four cores shows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However, in 1940 and 1980,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model of sediments changed simultaneously,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cade Oscillation PDO (North Pacific Ocean Oscillation)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oscill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岸与海岛开发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
【基金】:“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GAST-GEOGE-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20104005,40710069004) 泰山学者项目~~
【分类号】:P736.21
【正文快照】: 0引言理解和重建过去百年以来人类活动及环境和气候变化历史需要可靠的年代标尺。210Pb作为238U核素衰变系列的中间产物,其半衰期仅有22.3 a,广泛应用于湖泊、河口、陆坡、陆架和石笋等百年时间尺度的环境重建研究[1-5]。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横跨温带和寒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小明,杨辉,李炎,李伯根,潘少明;长江口-杭州湾毗连海区的现代沉积速率[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2 李炎;海岸过程沉积速率的两个问题[J];东海海洋;1988年03期

3 许志峰;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第四纪晚期沉积速率的变化[J];台湾海峡;1996年03期

4 庞仁松;潘少明;王安东;;长江口泥质区18~#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5 胡邦琦;李国刚;李军;杨敏;王利波;布如源;;黄海、渤海铅-210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6期

6 陈镇东,罗建育,林志明,陈佳奇;台湾地区湖泊水库沉积速率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1997年06期

7 杜兴信;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9年01期

8 高伟;蔡锋;庄振业;许文锋;曹立华;;福建宁德半岛沿岸泥沙运动和沉积速率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04期

9 王昕;石学法;王国庆;乔淑卿;刘涛;;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对长江入海泥沙去向的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许志峰;南海中北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及其变化机制[J];台湾海峡;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再华;;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控制的物理、化学机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2 程功弼;;珠江口及邻近海域~(210)Pb的沉积速率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周;黄本华;洪留明;冯术娟;;OVD外包沉积速率的影响因素[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推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武海顺;许小红;张聪杰;张富强;;反应溅射制备AIN纳米薄膜中沉积速率的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王爱军;;江苏王港盐沼湿地的现代沉积速率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玉石;张美良;覃嘉铭;;再论洞穴石笋的沉积速率研究[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正中;广西北部湾沉积速率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张敬;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速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静;黄龙钙华沉积速率及景观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庞仁松;长江口泥质区的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福;天津及其沿海地区现代沉积速率及现代地表环境变化[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郁滨赫;渤海湾(天津段)近岸海域现代沉积速率及沉积环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广东;大民屯凹陷北部下第三系磁性地层与沉积速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8 姜亦飞;多核素示踪近代环境演变在河口沉积物中的记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志超;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地层旋回分析及沉积速率法恢复剥蚀厚度探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1471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71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3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