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温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本文选题:温跃层 切入点:S-T法 出处:《海洋通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1986-2008年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再分析产品(CORA)气候平均海温资料,分别运用S-T法、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3种温跃层定义计算了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揭示了南海温跃层季节变化特征。对3种不同定义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进行比较发现:采用不同定义计算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存在差异,S-T法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最浅,垂向梯度法其次,最大曲率点法最深;在深水区(水深200 m)运用S-T法计算的温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温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浅水区(水深200 m),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法可以准确判定无跃区,但对于温跃层深度计算,3种定义误差均较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climatic mean SST data of China offshore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from 1986 to 2008, the upper boundary depth of the thermocli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S-T method, the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and the maximum curvature point, respectiv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rmocli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th of thermocline upper boundary determined by S-T method is the shallowest by using different definitions to calculate the depth of thermocline upper bounda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is the second, the maximum curvature point method is the deepest, the upper boundary depth of thermocline calculated by S-T method in deep water area (water depth 200 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thermocline depth. The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and the maximum curvature point method can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no-jump zone in shallow water (water depth 200mg), but the three definition errors for thermocline depth calculation are all large.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4-2015)
【分类号】:P73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建国,王骥鹏,陈希;台湾岛南部海域温跃层个例特征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王银珠;濮培民;;抚仙湖水温跃层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04期
3 张阳;朱建华;韩冰;陈良东;;日本周边海域温跃层特性研究及温度剖面模型构建[J];海洋技术;2012年02期
4 万瑞景;赵宪勇;魏皓;;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温跃层对溊鱼鱼卵垂直分布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5 方雪娇;王彩霞;徐佳佳;;南海温跃层深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13年03期
6 兰健;鲍颖;于非;孙双文;;南海深水海盆环流和温跃层深度的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7 赵保仁;渤、黄海及东海北部强温跃层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4期
8 张晨,戚建华,左军成,张法高;黄、渤海温跃层三维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6期
9 徐锡祯,邱章,龙小敏;南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及一维预报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3年05期
10 高大治;王宁;王好忠;刘进忠;;声强干涉结构监测浅海温跃层深度起伏[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晗杰;李铁刚;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2.36Ma以来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差值对温跃层变动的指示[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佳佳;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跃层时空变化分析、模拟及预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方雪娇;南海温跃层深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苏博;安达曼海物理过程对近岸生态影响的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王真;使用内波混合参数化方法模拟黄海和东海夏季温跃层[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2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0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