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
本文选题:苏北平原 切入点:历史时期 出处:《海洋通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依据史料的灾害记实以及海岸变迁和人工海堤修筑记录,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格局表现为:在新石器时代为弱灾期;汉时为易发期;隋至唐初为多发期;盛唐至宋以易发期为主,并兼有重灾期凸显;黄河夺淮后,又复多发期。据黄河夺淮至清末的历次潮灾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在危害程度上,大潮灾占总潮灾年的30%,中小潮灾各占35%。潮灾在发生时间上,存在1-3月的安全期和6-8月的高发期。在空间分布上,潮灾发生概率总体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此外,旱期潮灾约占潮灾总数的10%。据现代水文气象和地形等资料讨论可知,年最高潮平均潮位与沿海陆面的高差在总体上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台风增水的总体增幅南大北小,以及海面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潮灾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isaster record of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records of coastal changes and artificial seawall constructi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idal disaster in northern Jiangsu plain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The overall pattern is as follows: in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weak disas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as the prone period, in the Sui to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s the multiple period, in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to the Song Dynasty as the main period, and also in the severe disaster period; after the Huanghe River seized the Huaihe River, the Yellow River seized the Huaihe Riv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 tidal disaster records from the Huanghe River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 the extent of harm, the spring tide disaster accounts for 30 percent of the total tide disaster year, and the middle tide disaster accounts for 35 percent of the total tide disaster year. The tide disaster occurs in tim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probability of tidal disaster is de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 In addition, tidal disaster in drought period accounts for about 10 of the total tidal disaster.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modern hydrometeorology and topography,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tidal disaster is de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 tidal level and the coastal land surface of the annual climax is de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total increase of typhoon water increase is small in the south and north,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idal disaster.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1202)
【分类号】:P73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凌申;;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海岸的淤进[J];台湾海峡;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综万;郭炳火;;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顶端附近水域的冷水现象及上升流[J];黄渤海海洋;1983年01期
2 陈聚法,周诗赉,马绍赛;丁字湾水文环境特征[J];黄渤海海洋;1997年01期
3 黎洁溪;南海北部海水透明度分布变化概况[J];海洋通报;1985年04期
4 谢会祥,周适予;东海北部海区水体中的CO_2体系[J];海洋通报;1991年05期
5 肖付民,王琪,暴景阳;温跃层对侧扫声纳测量声图的影响[J];海洋测绘;1997年02期
6 金亨植,白玉川,李炎保;西朝鲜湾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与砂矿成矿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1期
7 牛作民;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的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年03期
8 业治铮,何起祥,张明书,韩春瑞,李浩,鞠连军,吴建政;西沙群岛岛屿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的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1期
9 李浩;西沙群岛现代滨岸的风暴沉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01期
10 徐时强;萧家仪;肖霞云;高亚玮;韩艳;祁国翔;;古环境演变和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时强;古环境演变与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黛岱;水冷多联机系统能效平衡点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春亮;海冰离心脱盐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婧倩;青岛地区海水源热泵应用规划的关键问题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卞红霞;渤海浮游植物季节变化与水动力关系数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黄炜;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仿真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杨林家;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最优登船点选择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8 董丽丽;基于灰色模式识别理论的海底管道系统的路由定量风险评估[D];天津大学;2003年
9 周晓英;长江口海域表层水温变化的气候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王保宁;宋以降胶州湾的海岸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凌申;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J];黄渤海海洋;1990年04期
2 凌申;全新世苏北沿海岸线冲淤动态研究[J];黄渤海海洋;2002年02期
3 凌申;全新世以来硕项湖地区的海陆演变[J];海洋通报;2003年04期
4 勾韵娴,唐领余,孙息春,黄宝玉,潘华璋;江苏北部全新世海侵事件和气候变化[J];江苏地质;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琳,于福江;我国风暴潮灾的长期变化与预测[J];海洋预报;2002年01期
2 王青颜,梁海燕;海南省临高儋州2003年“11.26”特大潮灾调查分析[J];海洋预报;2005年03期
3 曾从盛;福建省历史上潮灾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分析[J];海洋通报;1990年05期
4 李文渭;山东半岛及其以北沿海历史风暴潮灾概况[J];海洋科学;1991年06期
5 周玲,高焕臣,沈佩玉;渤、黄海沿岸潮灾性质分析[J];海洋预报;1993年01期
6 王文,谢志仁;中国历史时期海面变化(Ⅱ)——潮灾强弱与海面波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7 许富祥;天津沿海三次特大风暴潮灾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海洋预报;2002年01期
8 高建国;中国潮灾近五百年来活动图象的研究[J];海洋通报;1984年02期
9 陈才俊;江苏沿海特大风暴潮灾研究[J];海洋通报;1991年06期
10 叶琳;9711号特大风暴潮灾的预(警)报[J];海洋预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德平;陈海亮;;引起雷州半岛风暴潮灾的台风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叶琳;;我国重大的风暴潮灾(1949-1990)与现行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行焱;明代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与国家应对[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孙宝兵;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与社会反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3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0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