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岩浆作用的区域性差异
本文选题:冲绳海槽 切入点:玄武岩 出处:《地球科学》2016年06期
【摘要】:冲绳海槽位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是一个目前正处于弧后扩张作用早期的、年轻的弧后盆地,张性断裂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岩石类型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的岩浆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导致该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对已有的冲绳海槽玄武岩的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并依据冲绳海槽岩浆岩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指出冲绳海槽及其所在的沟弧盆体系之下的地幔属于印度洋型地幔,相对于海槽中部的玄武岩岩浆,海槽南部的玄武岩岩浆来自地幔更高程度的熔融;冲绳海槽玄武岩岩浆受到了俯冲板块物质加入的影响,且南部玄武岩岩浆受影响的程度要高于中部,这可能受控于俯冲板块的深度(南部:100~150km;中部:约200km);冲绳海槽玄武岩部分属于MORB型,这应是冲绳海槽早期扩张的重要特征和证据之一.在上述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冲绳海槽岩浆作用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冲绳海槽基底岩石类型的甄别与分布;岩浆源区地幔的类型及特征;板块俯冲对冲绳海槽岩浆作用的贡献及制约机制;冲绳海槽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的内在联系等.
[Abstract]:The Okinawa trough, located on th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is a young back-arc basin in the early stage of back-arc expansion. Strong volcanic activity. The distribution of rock types and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magmatism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However, the 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s still unclear. The existing basalt data of the Okinawa trough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magmatic rocks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magmatic rocks in the Okinawa trough.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antle under the Okinawa trough and its trench arc basin system belongs to the Indian Ocean type mantle. Compared with the basalt magma in the middle of the trough, the basalt magma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rough comes from a higher degree of melting of the mantle. The basalt magma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affected by the subduction plate material, and the southern basalt magma is affected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the central basalt magma. This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depth of the subduction plate (southern: 100km2; central: about 200kmg; the Okinawa trough basalt part belongs to the MORB type, which sh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and evidence of the early expans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of magmatism in Okinawa trough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iscrim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ock types in the basement of the Okinawa trough,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in the magmatic source reg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tl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plate subduction to the magmatism of Okinawa trough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matism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in Okinawa trough.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2013CB29702)
【分类号】:P73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AN Quanshu;SHI Xuefa;;Petrologic perspectives on tectonic evolution of a nascent basin(Okinawa Trough) behind Ryukyu Arc: A review[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4年04期
2 于淼;苏新;陶春辉;武光海;李怀明;娄汉林;;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和50.5°E区玄武岩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现代地质;2013年03期
3 高金耀;张涛;方银霞;杨春国;汪俊;谭勇华;梅赛;;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和洋壳化进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5期
4 李怀明;翟世奎;;冲绳海槽岩浆活动研究进展及思考[J];地质论评;2008年01期
5 黄朋;李安春;胡宁静;付永涛;马志邦;;冲绳海槽火山岩Sr-Nd同位素特征及U系年龄[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4期
6 马维林,王先兰,金翔龙,陈建林,韩喜球,章伟艳;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7 于增慧,翟世奎;冲绳海槽岩浆源的三分量混合模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8 赵金海,唐建,王舜杰;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J];海洋石油;2003年03期
9 ;Glass inclusions in volcanic rocks in the Okinawa Trough back-arc basin: constraints on magma genesis and evolution[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1年03期
10 梁瑞才,王述功,吴金龙;冲绳海槽中段地球物理场及对其新生洋壳的认识[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坤;翟世奎;于增慧;蔡宗伟;张侠;;冲绳海槽火山岩岩石系列的厘定及构造环境意义[J];地球科学;2016年10期
2 孟林;张训华;温珍河;孟祥君;王明健;;冲绳海槽南段与中、北段构造活动性对比的热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9期
3 宗统;翟世奎;于增慧;;冲绳海槽岩浆作用的区域性差异[J];地球科学;2016年06期
4 廖仁强;黄朋;胡宁静;李安春;;冲绳海槽黑色与白色浮岩特征及其对岩浆演化的指示[J];海洋科学;2016年05期
5 SHANG Luning;ZHANG Xunhua;HAN Bo;DU Runlin;;On the Tectonic Problems of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and Adjacent Regions:Evidence from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6年01期
6 高玉花;毕建玲;殷学博;;P_(507)负载泡塑分离-ICP-Ms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银[J];山东国土资源;2015年12期
7 付振群;赵军;周瑞琦;邱汇洋;姜经帅;孟佳佳;;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黄岩地区花港组上二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地层学杂志;2015年04期
8 鄢全树;石学法;张海桃;;中国海底火山岩研究进展及展望[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年05期
9 张力方;徐杰;彭艳菊;计凤桔;吕悦军;周本刚;;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J];地震地质;2014年03期
10 WU ZiYin;LI JiaBiao;JIN XiangLong;SHANG JiHong;LI ShouJun;JIN XiaoBing;;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ubmarine topographic boundaries of the Okinawa Trough[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春辉;李怀明;黄威;韩喜球;武光海;苏新;周宁;林间;何拥华;周建平;;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11年Z2期
2 ;Geologic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Japan Arc System and Kyushu-Palau Arc[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1年04期
3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shelf margin and the Okinawa Trough[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0年04期
4 韩宗珠;李超;来志庆;;冲绳海槽中南部浮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3期
5 韩波;张训华;裴建新;张维冈;;东海及其邻域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2期
6 刘展;孙鲁平;范丰鑫;吴时国;赵文举;;冲绳海槽北部基底构造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4期
7 黄朋;李安春;蒋恒毅;;冲绳海槽北、中段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6年06期
8 黄朋;李安春;胡宁静;付永涛;马志邦;;冲绳海槽火山岩Sr-Nd同位素特征及U系年龄[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4期
9 韩宗珠,于航,赵广涛,吕海燕;冲绳海槽中部玄武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J];海洋科学;2005年06期
10 马维林,王先兰,金翔龙,陈建林,韩喜球,章伟艳;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达,王振宇,曾久岭;冲绳海槽轴线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年02期
2 张绮玲,侯增谦,唐邵华;冲绳海槽硫化物矿石中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3 李官保,李乃胜;冲绳海槽热流机制浅析[J];海洋科学;2002年09期
4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李安春,蒋富清,阎军,曹奇原;冲绳海槽南部海洋环境改变的地质记录[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5 刘焱光,孟宪伟,李铁刚,吴世迎,王湘芹,辛春英,任红;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元素地层[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4期
6 赵金海,唐建,王舜杰;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J];海洋石油;2003年03期
7 郝天珧,刘建华,郭锋,黄忠贤,胥颐,戴明刚,李安春,付永涛;冲绳海槽地区地壳结构与岩石层性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8 于增慧,翟世奎;冲绳海槽岩浆源的三分量混合模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9 向荣,李铁刚,阎军;冲绳海槽北部陆坡4.4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1期
10 李官保;刘保华;李乃胜;;冲绳海槽地热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通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效典;;冲绳海槽及邻域热流场反演[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栾锡武;;冲绳海槽地球动力学模型[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赵金海;王振宇;;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深化讨论[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付永涛;王先超;谢天峰;;冲绳海槽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和地质解释[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宋海斌;;东海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6 黄朋;李安春;胡宁静;;冲绳海槽黑色与白色浮岩对比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杜德文;孟宪伟;刘振夏;石学法;;五万年以来冲绳海槽突变沉积事件[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叶芳;高金耀;褚春雷;;空间域模拟冲绳海槽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孟祥君;张训华;韩波;;冲绳海槽地球物理场特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7:海洋地球物理论文集[C];2014年
10 江为为;刘少华;郝天珧;宋海斌;朱东英;;冲绳海槽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旭东;我国“科学号”在冲绳海槽科考满载而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庆磊;冲绳海槽热液区环境微生物及共生微生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蒋富清;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3 尚鲁宁;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传顺;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5 黄朋;冲绳海槽火山活动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傅命佐;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发育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刘焱光;近4万年来冲绳海槽物质来源的定量估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李萍;冲绳海槽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向荣;冲绳海槽黑潮流域近4万年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10 李冬玲;冲绳海槽南部中全新世以来的硅藻记录与古环境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韬;冲绳海槽北部S9柱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宗统;冲绳海槽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江书龙;冲绳海槽北部HOBAB-S5岩芯柱沉积物物质来源[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郭军华;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5 高玉花;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热液源组分的顺序淋滤萃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陈金霞;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宋维宇;冲绳海槽块状硫化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7年
8 常凤鸣;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9 李青;7500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海洋古环境的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王佳泽;17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柱状样沉积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1665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6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