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线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03:19

  本文选题:海岸线 + 海陆统筹 ; 参考:《厦门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海岸线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不仅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而且海岸线生态系统在调节当地水资源及水动力、减轻及减缓气候变化、预防侵蚀、风暴防护和维持空气质量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自然岸线灭失、生境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而目前学术界和管理界关于海岸线、海岸线管理及海岸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还存在诸多争论,亟需从理论上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岸线管理制度提供决策依据。本论文基于海陆统筹的理念,综合利用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学和法律的理论和方法,对海岸带管理的技术与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科学和法律都将海岸线定义为海陆分界线。这条动态、虚拟的线在管理中不具有意义。规划与管理中的海岸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强烈的一个过渡带; 2)海岸线向海和向陆各自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以内的自然环境要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海岸线生态系统,缺少陆地或海域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的损害和破坏。因此,要实现对海岸线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其前提条件是将海岸线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独立完整的区域,进行综合管理,即实施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线管理; 3)我国海岸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海岸线利用冲突、海岸线利用综合效益较低,浪费、破坏海岸线资源现象较严重、非功能性用海占用过多岸线资源、自然岸线遭到破坏,海岸线人工化程度高、海岸线生态功能和景观遭破坏、海岸线公益空间不足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法律的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部门间协调困难、法律缺失导致海岸线没有被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来进行规划和管理、各地海岸线划定标准不统一以及缺少划分海岸线的技术支撑、对海岸线价值认识不足; 4)实施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线管理需要开发海岸线范围确定技术、海岸线总体规划技术、海岸线利用优先顺序确定技术、海岸线自然功能无净损失保证技术以及公众参与技术; 5)为完善我国海岸线管理政策,需要建立海岸线最小区域法定化制度、海岸线使用审批制度、海岸线有偿使用制度、海岸线生态损害补偿与赔偿制度,并制定海岸线规划技术导则。
[Abstract]:The coastline is a valuable resource endowed by nature to mankind. It not only provides abundant resources and spa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but also adjusts loc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dynamics and mitigates and mitigates climate change by coastal ecosystems,Prevention of erosion, storm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ir qualit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However, high-intensity human activities lead to the loss of natural shoreline and habitat degradation.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troversi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astline, shoreline management an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academic and management circles. It is urge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oretically.It provides the decision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shoreline management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d and sea, this paper makes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arine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ublic policy and law, and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system,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 both science and law define coastlines as land and sea boundaries.This dynamic, virtual line has no meaning in management.The coastline 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 not a line, but a belt, which is a transitional zone whe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cean and land is strong.2) the elemen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in the sea and the areas extending to the land at a certain distance together form a complete coastal ecosystem, lacking any part of the land or sea area,Will lead to the entire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damage and destruction.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coastline, the prerequisite is to take the coastline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region with relatively independent ecosystem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Tha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orelin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and sea;3) th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na's coastline include shoreline utilization conflict, low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shoreline utilization, wast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shoreline resources, non-functional use of sea to occupy too many shoreline resources, and destruction of natural shoreline.The artificial degree of coastline is high,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landscape of coastline are destroyed, and the public space of shoreline is insufficient.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include the conflict of laws and the resulting unclear division of management functions, the difficulty of inter-sectoral coordination, and the lack of laws resulting in shorelines not being planned and managed as a special area,The standard of shoreline delineation is not uniform and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shoreline demarcation is lacking and the value of shoreline is not well understood.4)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oreline management based on land and sea planning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shoreline scope determination technology, shoreline master planning technology, shoreline utilization priority determination technology, shoreline natural function no-net loss assurance technology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technology;5)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policy of shoreline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minimum area of the coastline, the system of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use of the coastline, the system of compensated use of the coastline, the system of compens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damage of the coastline.And to formulate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horeline planning.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对海陆统筹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国土资源;2009年03期

2 张庆麟;月球也有海陆之分吗[J];小学科技;2005年10期

3 刘明;;社会发展的海陆统筹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08期

4 尹玉田;;辽宁海陆效应与天气[J];气象与环境学报;1989年04期

5 汉水;;海陆的变迁[J];知识就是力量;2008年12期

6 胡龙成;;洋流与人类生活[J];科技潮;1999年09期

7 蒋炳兴;;盐城地区海陆演变的历史[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8 胡龙成;;百年海事小插曲[J];海洋世界;1999年05期

9 周江勇;;持续激发创业创新热情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象山建设全国海陆一体化发展先行区[J];今日科技;2007年05期

10 李仲;;中国早震旦世至晚三叠世海陆变化的定量研究[J];地质科学;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刚;张锡宝;;山东“蓝区”建设“海陆统筹”的认识与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2 郑少春;;在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推动海陆一体化开发[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机制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4 ;第一篇 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高新生;;海陆和谐发展中的国家海上安全论[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杨金玉;张训华;温珍河;韩波;王忠蕾;;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的投影设计[A];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朱坚真;师银燕;周映萍;;科学发展观与南海区域海陆统筹发展战略初探[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滕吉文;曾融生;闫雅芬;张慧;;东亚大陆及周边海域Moho界面深度分布和基本构造格局[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金燕;晏红明;严华生;周建琴;;亚欧大陆冬季经向热力差异与亚洲冬季风关系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10 周华;;海洋地质学成就与发展前景[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徐飞 见习记者 袁源;涉嫌瞒报重大投资 海陆重工停牌澄清[N];证券时报;2011年

2 娄婕 夏明芬;定海做强海陆运产业[N];舟山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严凯;重大投资未及时披露 海陆重工、东方雨虹涉嫌违规[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特约记者周彦涛、驻站记者杨亚斌;信息联动平战一体 海陆控运无缝衔接[N];战士报;2011年

5 特约记者 罗延智 通讯员 李松蕊;架起海陆联运跨国转关通道[N];中国石油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郝强;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过百万标箱[N];国际商报;2000年

7 郝强;东方海陆斥资提升港口水平[N];国际商报;2001年

8 李建和;空降雄风 海陆无阻[N];中国商报;2002年

9 记者 王涛 张洋 陈章寿;浙江石油海陆两翼齐飞[N];中国石化报;2001年

10 林子;阿尔卡特2001年海陆光传输市场双登全球榜首[N];通信产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曹可;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统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李军;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殷晓冬;声学测深数据处理与海陆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唐文静;海陆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王刚;沿海滩涂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金琼;东亚大陆的潜热反馈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与维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洁;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层序充填特征与物质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国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琳;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线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2 高扬;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伟光;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邓爱红;广东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5 郭鑫;人工岸带海陆水交换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毛昊洋;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7 赵立敏;内蒙古东部地区石炭—二叠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骆丁;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系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郑旭程;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春季海陆热力关键区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申传庆;海陆地理空间数据一体化整合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1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61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4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