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cal.ka BP以来黄旗海沉积物环境指标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
本文选题:全新世 + 粒度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2期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黄旗海陈家村剖面进行AMS14C测年,建立了14.5cal.ka BP以来的年代框架,综合粒度、磁化率及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其环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旗海自14.5cal.ka BP以来经历了四个环境变化阶段:14.5-10.6cal.ka BP,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残积系数与Fe~(3+)/Fe~(2+)值较低,表明水动力、风化作用较弱,气候相对寒冷;10.6-7.8cal.ka BP,残积系数不断增大,指示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加强,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期间伴随干冷事件发生;7.8-3.9cal.ka BP,粉砂及砂粒级含量较高,层理发育,指示强弱交替的水动力条件,残积系数、Fe~(3+)/Fe~(2+)增速加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3.9-0.9cal.ka BP,砂含量及平均粒径减小,残积系数也降低,指示化学风化程度减弱,湖泊水动力减弱,水位下降,气候转为干冷。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旗海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水文条件等局部地域差异,导致典型气候变化事件在起止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AMS14C dating of the Huangqi Haichengjiacun section in Inner Mongolia, th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since 14.5cal.ka BP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environmental changes were analyzed by comprehensive granularit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eochemical ind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angqi Sea has experienced four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14.5cal.ka BP: 1: 14.5-10.6cal.ka BP.The sediment is mainly silty, and the residual coefficient is lower than that of Fe~(3 / Feanzao 2, indicating that the hydrodynamics and weathering are weak. The relative cold climate is 10.6-7.8cal.ka BP.The residual coefficient increases continuously, indicating that chemical weathering i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climate changes from cold to warm, and the dry and cold events occur during the period of 7.8-3.9cal.ka BP.The silty sand and sand grade content is higher, and the bedding is developed.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indicating the alternating strength and weak, the increase of residual coefficient is accelerated, indicating that the climate is warm and humid, the sand content and mean particle size decrease, the residual coefficient also decreases,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degree is weakened, and the hydrodynamic power of the lake is weakened. The water level fell and the climate turned dry and cold. Since the last ice extinction period,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flag se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local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time of the typical climate change event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37217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3005600,1212011120142)资助
【分类号】:P7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元庆,姚檀栋,沈永平,张忠林,陈拓,章典;冰芯与其它记录所揭示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2 李华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的若干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3 李华章;;渤海沿岸全新世海面升降与半干旱湖区演化的对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4 张平;宋春晖;杨用彪;高红山;张红艳;刘维明;潘美慧;刘平;胡思虎;夏维民;;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3期
5 殷志强;秦小光;吴金水;宁波;;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黄土、沙漠沙、湖泊、河流细粒沉积物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研究[J];沉积学报;2009年02期
6 张虎才,李吉均,马玉贞,曹继秀,王乃昂;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1997年04期
7 杨志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8 王苏民;吴瑞金;蒋新禾;;内蒙古岱海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迁与古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0年03期
9 刘嘉麒,倪云燕,储国强;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J];第四纪研究;2001年03期
10 朱诚;对用Fe~(3+)/Fe~(2+)探讨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大中;宁芜地区铁磷矿床形成机理探索[J];安徽地质;2000年04期
2 陈碧珊;潘安定;李冰;;有序聚类方法在沉积物粒度分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3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黎爱国;王艳平;刘伟;;“鞍山式”铁矿富矿的成因[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何勇,秦大河,任贾文,李凤霞;临夏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6 何元庆,姚檀栋,沈永平,张忠林,陈拓,章典;冰芯与其它记录所揭示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7 王宁练,姚檀栋;冰芯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8 王朋岭,贾玉连,朱诚,马春梅;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特点及其与格陵兰、欧洲的异同[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9 吴锦奎,丁永建,王根绪,沈永平;同位素技术在寒旱区水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冰川冻土;2004年04期
10 崔建新;周尚哲;常宏;;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利伟;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俊鹏;辽河口潮滩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双喜;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37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海洋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6 张丹;长江口晚新生代沉积物中磁性矿物标型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乔玉霜;中原城市群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徐明星;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典型剖面土壤性质演化及其高光谱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丛琳;三肇凹陷东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徐生,杨达源,韩辉友;皖南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初步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2 唐领余,李春海;青藏高原全新世植被的时空分布[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3 陈家其,施雅风;长江三角洲千年冬温序列与古里雅冰芯比较[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4 李孝泽,姚檀栋,屈建军,张伟民;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5 何勇,秦大河,任贾文,李凤霞;临夏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6 李华章;;岱海湖盆的形成及地貌发育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7 周廷儒;张兰生;李华章;;华北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8 张菀莹;耿侃;郑良美;;对岱海地区冰缘分期问题的初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9 李华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的若干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刘清泗;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蕴琮;;黄旗海的演变与发展前景[J];地球;1996年03期
2 申洪源;贾玉连;张红梅;魏灵;王朋岭;;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粒度指示的湖面变化过程[J];干旱区地理;2006年04期
3 李军,余俊清;黄旗海介形类及其壳体稳定同位素环境记录[J];盐湖研究;2002年04期
4 宋粤华;黄旗海湖相介形类和介壳稳定同位素环境记录[J];盐湖研究;2003年03期
5 马占青;黄平沙;段劲秋;;内蒙古黄旗海水化学特征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02期
6 董进;王永;张世红;迟振卿;姚培毅;赵志丽;;内蒙古黄旗海近源、远源沉积物环境磁学对比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7期
7 申洪源,张红梅,贾玉连;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δ~(13)C_(org)记录的环境演变信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4期
8 申洪源;贾玉连;郭峰;;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干旱区地理;2010年02期
9 徐敏;贾玉连;徐佳佳;陈逸s,
本文编号:1793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9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