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来源及输送样式
本文选题:沉积物输送 + 晚中新世 ; 参考:《海洋学研究》2016年02期
【摘要】:为了更好地揭示南海北部陆坡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物输送样式,本次研究将盆地裂后期加速沉降阶段以来的沉积物充填样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这一区域潜在物源区的分析,通过对已有勘探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深水沉积体的类型进行识别,建立具有成因关系或相同来源的深水沉积体组合,尝试对沉积物输送样式进行划分和归类。研究结果认为,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主要存在海南岛物源、莺西物源、南部隆起带物源和神狐隆起物源等4个潜在物源区,沉积物输送样式可划分为垂向沉积物输送、轴向沉积物输送和转向沉积物输送3种类型。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reveal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since the late Miocene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ediment filling patterns since the accelerated subsidence stage in the basin were studi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previous analysis of potential provenance in this area, the types of deep-water sediments are identified by summari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exploration results, and the assemblages of deep-water sedimentary bodies with genetic relationship or the same source are establish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ssify and classify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late Miocene, there are four potential provenances in southeastern Qiong basin, including Hainan island provenance, Yingxi provenance, southern uplift provenance and Shenhu uplift provenance.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can be divided into vertical sediment transpor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xi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diversion sediment transport.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
【基金】: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MRE201305);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KLMMR-2014-A-09) 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MGE2013KG02)
【分类号】:P73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2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3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4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张建新;;琼东南盆地东西部块体流沉积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廖静;徐海春;;气测综合曲线分析法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6 肖军;王华;姜华;吕学菊;岳勇;;琼东南盆地第三系低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9 张恒超;张功成;王振华;何玉平;;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J];海洋石油;2011年04期
10 王丽君;李强;刘爱群;严恒;;琼东南盆地井震平均速度误差分析及校正[J];地质学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叶瑛;吴能友;邬黛黛;张平萍;季珊珊;董海良;;琼东南盆地甲烷微渗漏的地质与地质微生物记录[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施小斌;蒋海燕;徐行;杨军;于传海;杨小秋;;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5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9 肖军;王华;刘军;陈少平;姜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选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翟普强;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赵必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胡忠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朱四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低幅构造速度研究与PSDM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4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5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8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王振业;琼东南盆地—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赵蒙维;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古海洋环境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97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9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