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及其溶藻活性物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溶藻细菌 + 溶藻活性物 ; 参考:《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年09期
【摘要】:利用溶藻细菌及其产生的溶藻活性物控制有害藻华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控制方法之一。对溶藻细菌类群、溶藻活性物、溶藻作用方式及溶藻机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溶藻细菌的研究进行展望。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to control harmful algal blooms by using algae-lytic bacteria and their active substanc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lgae-lytic bacteria group, algae-lytic active substances, algae-lysing action mode and algae-lysing mechanism, and prospects the study of algae-lysing bacteria on the basis of this review.
【作者单位】: 滨州学院资源环境系;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ZR2014CQ048) 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No.BZXYG1401)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分类号】:X17;X52;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建明;陶勇;李大平;董娟;;溶藻细菌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2 叶姜瑜;张将;钟以蓉;;响应曲面法优化溶藻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3 邱并生;;溶藻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8期
4 侯翠翠;王继华;陈凤虎;杨雪辰;王樱凝;;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的鉴定[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6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7 席宇,吴刚,张勇,周琴,裴达,张华,严锐,杜曼丽,赵淑平,赵以军;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9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君洁;程凯;赵以军;;溶藻细菌和粘细菌的分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卢兰兰;刘永定;胡明明;李根保;沈银武;;溶藻细菌及其助溶剂的筛选和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的初探[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4 肖艳;宋立荣;;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许珂;吴刚;程凯;赵以军;;溶藻细菌W5发酵工艺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微囊的藻溶藻效果的影响[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川;杨虹;;太湖溶藻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溶藻活性物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颜小丹;黄翔鹄;李长玲;;一株溶藻细菌对4种微藻溶解作用的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种用于池塘固定化培养颤藻溶藻细菌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N];中国渔业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母锐敏;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田川;太湖浮游细菌分子生态学及溶藻细菌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4 汪辉;溶藻细菌对水华与赤潮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金霞;溶藻细菌S7溶藻特性、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盛至;溶藻细菌去除微囊藻毒素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李文娟;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周瑞;高效溶藻细菌混合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君洁;溶藻细菌和溶藻粘细菌的分离及溶藻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彭超;三株溶藻细菌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熊莉;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效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贾静静;三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探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8 胡平;高效海洋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9 许丽娜;两株海洋真核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小丹;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虾池两种蓝藻溶藻效果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5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82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