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1951年以来ENSO事件对中国西北不同气候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4 14:31

  本文选题:降水 + 气温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4期


【摘要】:通过对中国西北典型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荒漠区4个不同气候区1951—2015年降水和气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研究区1951年以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并对其进行M-K突变检验,总结ENSO事件对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4个气候区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半干旱区为变化幅度最小区域,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变化幅度最大但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半荒漠区则是降水量增长最明显的区域;降水的集中度由东往西变化逐渐增大,东部比西部滞后5 d左右。2 4个气候区气温上升幅度存在差异,半湿润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干旱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小。3 El Ni錺o事件使4个气候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而La Ni錺a事件则使降水增加、气温降低。4 El Ni錺o事件会给4个气候区当年带来旱灾,次年带来涝灾;La Ni錺a事件则会给当年带来涝灾,次年带来旱灾。
[Abstract]:By collecting, sorting and processing th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from 1951 to 2015 in four different climatic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such as typical sub-humid, semi-arid, arid and semi-desert regions, th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since 1951 were analyzed. M-K mutation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sum up the influence of ENSO events on climate and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range of precipitation in 14 climatic region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year by year. The semiarid region is the least area, and the semihumid area and arid area have the biggest change range but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east to west in the semi-desert region,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region than in the western region by about 5 days, 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sub-humid region was the largest. In the arid area,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rise amplitude of 3.3El Ni ~ (2 +) event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in the four climatic regions, while the La Ni ~ (2 +) event increased the precipitation. The temperature drop of 4. 4 El Ni ~ (2 +) event will bring drought to 4 climatic regions in that year, while La Ni 帽 a event in the following year will bring waterlogging disaster in that year and drought in the following year.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10002)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SKLLQG1428)
【分类号】:P732;P4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荣辉,张人禾,张庆云;The 1997/ 98 ENSO Cycle and Its Impact on Summ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年03期

2 许武成;王文;马劲松;徐邓耀;;1951-2007年的ENSO事件及其特征值[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4期

3 王小玲;宋文玲;;STUDIE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SO AND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 IN CHINA[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10年02期

4 刘科峰;张军;陈奕德;李向军;;基于小波分解和支持向量机的ENSO预测试验[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任福民;袁媛;孙丞虎;曹璐;;近30年ENSO研究进展回顾[J];气象科技进展;2012年03期

6 曹璐;孙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静;;一种综合监测两类不同分布类型ENSO事件指标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3年01期

7 徐建军,朱乾根,周铁汉;Monsoon Circulation Related to ENSO Phase-Locking[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8年02期

8 吴秋霞,倪允琪;WIND STRESS ANOMALY MODEL ON ENSO TIME SCALES IN COMPLEX MODELS[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8年01期

9 江志红,丁裕国,翟盘茂;A GENERALIZED CANONICAL MIXED REGRESSION MODEL FOR ENSO PREDICTION WITH ITS EXPELMENT[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9年02期

10 陈乾金,赵振国,王丽华;夏季长江中下游冷热、旱涝和东部近海台风活动及其与ENSO关系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璐;孙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静;;一种综合监测两类不同分布类型ENSO事件指标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2 曹璐;孙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静;;两类ENSO事件监测指标的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熠;杨修群;;年际尺度北太平洋副高对ENSO事件的触发作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杨庆萍;王苏;高中卫;郑扬;;ENSO事件与洪泽湖月进湖水量关系[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何凤翩;陈红梅;郑选军;;绍兴市夏季温度与ENSO的年际及年代际相关分析[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董兆俊;;ENSO事件非平稳性和复杂性定量表征研究[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7 董兆俊;王彦磊;薛彦广;李杰;;ENSO事件非平稳特性检测与定量表征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8 ;The ENSO effect on eastern China rainfall in the following early summer[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林爱兰;;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NSO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英文)[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翟盘茂 赵宗慈;ENSO监测和预测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1年

2 通讯员 张培群;冷静看待持续的厄尔尼诺“热”[N];中国气象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进;ENSO对热带太平洋时间平均态的整流效应[D];南京大学;2015年

2 徐鹏;IOD-ENSO前兆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及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李扬;热带太平洋冷舌模态及其对ENSO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4 徐康;东部和中部型ENSO模态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差异[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康霖;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王宏娜;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化及其与ENSO循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7 孙丞虎;ENSO预测中历史资料使用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宫婷婷;南半球环状模与ENSO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左金清;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连涛;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基本类型与成因[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璐;两类ENSO事件的监测及大气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1年

2 韩文韬;近50年中国冬夏气温对ENSO响应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3 张键;ENSO事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亚锋;基于延时相关性的我国降水对ENSO事件响应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5 夏冬冬;1920—2000年全球陆地降水与ENSO关系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肖莺;印度洋偶极子与ENSO的关系以及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王慧;1956-2011年环渤海地区气候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徐小玉;ENSO与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关系及所引起的下游效应[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9 王素;四类ENSO事件对东南亚降水异常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张灿;ENSO与COWL对全球气温影响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88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888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b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