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2012年福建沿海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暴发的水文气象原因探讨

发布时间:2018-05-17 19:49

  本文选题:福建沿海 + 米氏凯伦藻 ; 参考:《海洋学研究》2016年04期


【摘要】:本文利用ERA-Interim资料集、HYCOM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沿海各站点数据,通过分析比较2005、2011和2012年福建沿海春季(3—5月)气温、水温、风场、流场和降雨数据,探讨了2012年春季水文、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米氏凯伦藻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春季暴发的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极可能与初春水温偏低,晚春水温偏高,后期海水迅速升温有关:初春(3月)沿海水温偏低,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前期孕育;晚春(5月)水温偏高,有利于各种藻类,特别是偏暖暴发的米氏凯伦藻的生长;3—5月海水过快的升温过程,使得米氏凯伦藻成为优势藻种。相对于气候态平均而言,2012年5月呈强北风特性,水体向岸堆积作用明显,有利于藻类在近岸的堆积聚集和种群密度的提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动力环境,促进了赤潮的暴发。此外,2012年1—4月的大降雨量可能为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化学环境。
[Abstract]:Based on the global reanalysis data of HYCOM and the data of coastal st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ydrology in spring of 2012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data of temperature, water temperature, wind field, flow field and rainfall in Fujian coastal spring in 2005 and 2012.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utbreak of Karen Miche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d tide outbreak in spring of 2012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lower water temperature in early spring and higher water temperature in late spring, and the rapid rise of seawater in late spring. The lower water temperature in early spring (March) inhibited the early incubation of Prorocentrum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high water temperature in late spring (May)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various algae, especially the overheated sea water in March and May, which makes the algal species become the dominant species.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climatic state, May 2012 wa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north wind,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water was obvious,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algae on the shore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density, which provided a stable dynamic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algae. The outbreak of red tide was promoted. In addition, the heavy rainfall in January-April 2012 may provide a good biochem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Karen Michelia.
【作者单位】: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276083)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资助(201341800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题项目资助(XDA1102030404)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资助(GASI-IPOVAI-04)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远溥,李润寅,宋辛,林军,王建芳;赤潮及其防治途径[J];水产科学;2001年03期

2 李桂娇,尹华,彭辉;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3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年02期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陈耕心;赤潮发生和蔓延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5期

5 白希尧,白敏冬,周晓见;羟基药剂治理赤潮研究[J];自然杂志;2002年01期

6 全先庆,曹善东;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建辉,夏新,刘雪芹,王明翠;赤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2期

8 张冬鹏,杨二俐,黄毅华;近年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及发展趋势[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5期

9 苟钊训,任春艳;赤潮的成因及其预报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曾江宁,曾淦宁,黄韦艮,郑平,周青松,陈全震,高爱根;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东海海洋;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斗定;王春生;黄韦艮;;赤潮的预警与管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赵冬至;文世勇;;中国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冬鹏;武宝干;;几种赤潮藻对温度、氮、磷的响应及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赤潮发生的关键物理过程[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胡章喜;徐宁;段舜山;;尿素对中国近海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许佳;王洪礼;;赤潮藻类模型的非线性随机稳定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冯剑丰;王洪礼;李胜朋;;赤潮形成的非线性生态动力学机制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宋益银;苏秀榕;陈燕;陈财利;方超;;有毒赤潮藻共生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杜宁;郑洲;缪锦来;李光友;;有毒赤潮的快速检测和赤潮毒性标准建立[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朝晖;宋淑华;袁美玲;;典型赤潮原因种分子鉴定与地理来源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改性白泥有效治理赤潮[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马云;赤潮 海上的“红色幽灵”[N];中国海洋报;2013年

3 向杰;赤潮研究:海陆“双管齐下”[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谢开飞;检测赤潮藻仅需5分钟[N];科技日报;2009年

5 陈欢欢;我国开发出赤潮预报预警样机[N];中国海洋报;2010年

6 记者 安淼;我市举行北戴河海域消除赤潮应急演练[N];秦皇岛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游雪晴;专家呼吁推进赤潮灾害的综合性研究[N];科技日报;2001年

8 迟守峰;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赤潮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N];中国渔业报;2008年

9 记者 王元晖;我市发生无毒赤潮 水产品暂未受污染[N];厦门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朱_g;厦门海域赤潮面积明显减小[N];中国海洋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佳宁;东海大规模赤潮危害的现场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刘艳;多胺在东海赤潮演替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赤潮藻耐营养盐限制能力的调节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孙晓霞;粘土矿物及无机絮凝剂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5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冯剑丰;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王海霞;中国近海赤潮/绿潮多发海域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雷惠;基于固有光学量的东海赤潮遥感提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吴萍;新型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素清;分析浙江海区赤潮过程中的气象因子[D];浙江大学;2005年

2 叶琳;赤潮生态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在渤海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3 江艳;无菌赤潮异弯藻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4 谢中华;赤潮发生的频率分析和预报[D];天津大学;2004年

5 周玉萍;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竞争演替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郑凯静;五种微生态制剂对三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7 于沈新;赤潮藻类密度演化的动力学分析[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8 乔倩;不同氮源对典型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9 张立阳;不饱和脂肪酸对赤潮微藻氧化胁迫影响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京;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结构及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的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02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02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