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成因新认识

发布时间:2018-06-07 03:06

  本文选题:南海北部 + 琼东南盆地 ; 参考:《海洋学报》2016年11期


【摘要】:通过对区域构造断裂体系和逐渐连片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认识到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成机制除了与晚中新世区域构造变动、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充足物源供给以及凹槽型古地形特征等因素相关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峡谷底部早期隐伏断裂带的存在。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发育平行于陆架坡折的大规模深水峡谷,峡谷底部发育大型走滑断层以及走滑断层派生出一系列次级断层形成的地层破碎带,认识到峡谷的形成、规模以及展布方向均受断裂带影响;相应地峡谷的充填及演化亦是受物源、海平面变化、重力流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叠加的过程。从而为研究经历了裂陷期和坳陷期盆地演化过程形成的大型峡谷提供了科学依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fin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fault system and the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of the gradually connected basin,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canyon in the southeast Qiongdong basi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changes of the late Miocene, but also to the large-scale sea level decline. In addition to sufficient material suppl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oving paleotopography, there is another very important factor: the existence of the early concealed fault zone at the bottom of the cany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entral depression zone of Qiongdongnan basin developed large-scale deep-water canyons parallel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slope break, and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 were developed at the bottom of the canyons to derive a series of stratigraphic broken zones formed by secondary faults.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formation, size and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canyons are all affected by the fault zone, and the filling and evolution of canyons is also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superposi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material source, sea level change, gravity current and so on. This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large canyons formed during the basin evolution process during the rift and depression periods.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湛江实验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5)
【分类号】:P7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2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3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4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张建新;;琼东南盆地东西部块体流沉积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廖静;徐海春;;气测综合曲线分析法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6 肖军;王华;姜华;吕学菊;岳勇;;琼东南盆地第三系低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9 张恒超;张功成;王振华;何玉平;;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J];海洋石油;2011年04期

10 王丽君;李强;刘爱群;严恒;;琼东南盆地井震平均速度误差分析及校正[J];地质学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叶瑛;吴能友;邬黛黛;张平萍;季珊珊;董海良;;琼东南盆地甲烷微渗漏的地质与地质微生物记录[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施小斌;蒋海燕;徐行;杨军;于传海;杨小秋;;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5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9 肖军;王华;刘军;陈少平;姜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选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翟普强;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赵必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胡忠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朱四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低幅构造速度研究与PSDM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晓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5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6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王振业;琼东南盆地—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198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89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