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分区研究 ——以海口海岸带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27 02:53
海岸带是陆海交接的过渡地带,拥有最为优越的资源种类与环境条件。然而,随着海岸带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增多,导致海岸带开发出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统筹平衡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本世纪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是实现陆海统筹的重要举措,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首先,海岸带地区陆海统筹的空间范围尚缺少系统的划分,相关分区更着重于陆域开发空间需求的配置,较为忽视海域空间的影响。其次,陆海统筹作为本世纪沿海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对于海岸带地区陆海统筹的基本理论的应用探索仍然较少,所以理解陆海统筹的内涵,探讨海岸带空间分区基本理论及方法也极为必要。因此,本文以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为背景,基于陆海统筹的基本理论,重点研究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方法。研究选择海口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探讨了陆海统筹理论在海口海岸带空间分区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海口海岸带空间适宜功能为旅游娱乐、港口码头、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农林渔牧、其他空间6种类型...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海岸带陆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海岸带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26(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定量与定向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其原理是通过将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进而将目标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级,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来将其作为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这样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重要性程度的权重。该方法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特点的指标系统,其中评价目标具有模糊性,难于定量描述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决定采用AHP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具体步骤如下:①指标层次的结构模型根据指标框架,将各评价指标按照从属关系进行分层(图2-2),根据目标层的复杂程度决定层次结构模型中的层数。一般当每个层次结构模型超过9个时,层次结构中的判断矩阵就会出现很难得到一致性的问题,所以每层指标筛选控制在9个以内。图2-2层次分析法结构模型②构建判断矩阵以A表示目标,针对准则层中的各个指标,通过两两指标比较,构建判断该层中各有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矩阵。每一层的指标两两对比采用比率标度(表
第三章海岸带空间分区模式探索36运动等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范围或具有生态价值的海岸带空间特殊利用用于防护海洋灾害、军事、科研教育以及排污倾倒的海岸带空间其他空间未明确开发利用用途的预留海岸带空间3.4分类方法目前三生空间分类方法较多,有状态空间法、GIS空间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三维魔方法、景观生态指数法、调查法、空间功能定量测度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协调指数模型等[114]。其中三维魔方法是指从事物不同维度构建三维坐标系,每个维度设定不同结点构成三维空间的N阶魔方,形成N*N*N种模式组合,并通过制定组合归类规则进行分区[123]。该方法是空间功能分区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124],可以直观表达研究单元的主导功能位序[125]。因此本章以海岸带资源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构建以生产、生活、生态为轴的三维坐标系(图3-1),并等距划分形成5*5*5三维魔方(表3-3),并依照适宜性级别优先确定开发方向与开发功能类型。生态适宜性级别高其余较低,应进行管制保护;生产适宜性级别高其余较低,适合大规模开发;生活适宜性级别高其余较低则适度开发;各类级别均较低则优先按照生态适宜性级别确定开发方向。最后根据现场调研及资料分析确定海岸带空间功能类型。图3-1三维魔方分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水边线提取原理和技术分析[J]. 黄春迎,郭有世. 中国地名. 2020(01)
[2]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网络演变趋势[J]. 曹珍秀,孙月,谢跟踪,邱彭华. 生态学报. 2020(03)
[3]遥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 吴一全,刘忠林. 遥感学报. 2019(04)
[4]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研究[J]. 吕立蕾,董玉磊,奉定平,王荣林. 海洋测绘. 2019(04)
[5]空间规划视域下“三生空间”划定方法与实践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 马明,刘家铭,李咏. 皖西学院学报. 2019(03)
[6]空间规划职能组织与权责分配——日本、英国、荷兰的经验借鉴[J]. 张书海,王小羽. 国际城市规划. 2020(03)
[7]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J]. 黄杰,王权明,黄小露,李滨勇,钟慧颖.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05)
[8]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J]. 李敏纳,蔡舒,甘小军,覃成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9]陆海统筹指导下的深圳海岸带规划探索[J]. 李孝娟,傅文辰,繆迪优,苏广明. 规划师. 2019(07)
[10]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规划研究综述与展望[J]. 文超祥,刘健枭. 规划师. 2019(07)
博士论文
[1]青海省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与管制研究[D]. 司慧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环渤海氮污染的陆海统筹管理分区研究[D]. 康敏捷.大连海事大学 2013
[3]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 孙加韬.复旦大学 2011
[4]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 李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D]. 卢宇.广西师范学院 2017
[2]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海岸带空间规划探讨[D]. 闫麒.华侨大学 2015
[3]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管理研究[D]. 李迅.厦门大学 2014
[4]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研究[D]. 李知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5]海岸带功能适宜性评价研究[D]. 何骏.辽宁师范大学 2008
[6]天津海岸带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 孙雁.天津师范大学 2007
[7]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D]. 尹丹宁.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我国沿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 周福君.浙江工商大学 2006
[9]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学研究[D]. 陶星名.浙江大学 2005
[10]沿海城市滨海区域的发展规划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 陈小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5500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海岸带陆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海岸带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26(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定量与定向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其原理是通过将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进而将目标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级,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来将其作为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这样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重要性程度的权重。该方法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特点的指标系统,其中评价目标具有模糊性,难于定量描述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决定采用AHP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具体步骤如下:①指标层次的结构模型根据指标框架,将各评价指标按照从属关系进行分层(图2-2),根据目标层的复杂程度决定层次结构模型中的层数。一般当每个层次结构模型超过9个时,层次结构中的判断矩阵就会出现很难得到一致性的问题,所以每层指标筛选控制在9个以内。图2-2层次分析法结构模型②构建判断矩阵以A表示目标,针对准则层中的各个指标,通过两两指标比较,构建判断该层中各有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矩阵。每一层的指标两两对比采用比率标度(表
第三章海岸带空间分区模式探索36运动等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范围或具有生态价值的海岸带空间特殊利用用于防护海洋灾害、军事、科研教育以及排污倾倒的海岸带空间其他空间未明确开发利用用途的预留海岸带空间3.4分类方法目前三生空间分类方法较多,有状态空间法、GIS空间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三维魔方法、景观生态指数法、调查法、空间功能定量测度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协调指数模型等[114]。其中三维魔方法是指从事物不同维度构建三维坐标系,每个维度设定不同结点构成三维空间的N阶魔方,形成N*N*N种模式组合,并通过制定组合归类规则进行分区[123]。该方法是空间功能分区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124],可以直观表达研究单元的主导功能位序[125]。因此本章以海岸带资源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构建以生产、生活、生态为轴的三维坐标系(图3-1),并等距划分形成5*5*5三维魔方(表3-3),并依照适宜性级别优先确定开发方向与开发功能类型。生态适宜性级别高其余较低,应进行管制保护;生产适宜性级别高其余较低,适合大规模开发;生活适宜性级别高其余较低则适度开发;各类级别均较低则优先按照生态适宜性级别确定开发方向。最后根据现场调研及资料分析确定海岸带空间功能类型。图3-1三维魔方分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水边线提取原理和技术分析[J]. 黄春迎,郭有世. 中国地名. 2020(01)
[2]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网络演变趋势[J]. 曹珍秀,孙月,谢跟踪,邱彭华. 生态学报. 2020(03)
[3]遥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 吴一全,刘忠林. 遥感学报. 2019(04)
[4]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研究[J]. 吕立蕾,董玉磊,奉定平,王荣林. 海洋测绘. 2019(04)
[5]空间规划视域下“三生空间”划定方法与实践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 马明,刘家铭,李咏. 皖西学院学报. 2019(03)
[6]空间规划职能组织与权责分配——日本、英国、荷兰的经验借鉴[J]. 张书海,王小羽. 国际城市规划. 2020(03)
[7]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J]. 黄杰,王权明,黄小露,李滨勇,钟慧颖.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05)
[8]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J]. 李敏纳,蔡舒,甘小军,覃成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9]陆海统筹指导下的深圳海岸带规划探索[J]. 李孝娟,傅文辰,繆迪优,苏广明. 规划师. 2019(07)
[10]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规划研究综述与展望[J]. 文超祥,刘健枭. 规划师. 2019(07)
博士论文
[1]青海省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与管制研究[D]. 司慧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环渤海氮污染的陆海统筹管理分区研究[D]. 康敏捷.大连海事大学 2013
[3]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 孙加韬.复旦大学 2011
[4]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 李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D]. 卢宇.广西师范学院 2017
[2]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海岸带空间规划探讨[D]. 闫麒.华侨大学 2015
[3]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管理研究[D]. 李迅.厦门大学 2014
[4]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研究[D]. 李知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5]海岸带功能适宜性评价研究[D]. 何骏.辽宁师范大学 2008
[6]天津海岸带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 孙雁.天津师范大学 2007
[7]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D]. 尹丹宁.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我国沿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 周福君.浙江工商大学 2006
[9]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学研究[D]. 陶星名.浙江大学 2005
[10]沿海城市滨海区域的发展规划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 陈小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5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6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