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

发布时间:2021-08-27 21:22
  全新世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的重要阶段,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河流物源为全新世海-陆交互相沉积提供了最主要的物质来源。然而,珠江三角洲早全新世以来的海进-海退沉积序列反映的沉积速率变化,以及退积-进积过程和起始年代因三角洲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而存在时空差异。此外,许多地点钻孔揭示出海-陆沉积模式转换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沉积间断。本文对珠江三角洲的两个典型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岩性、粒度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区域内20余个钻孔的横向对比,对全新世的海-陆沉积环境与模式转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全新世海相沉积底部年代为穿时性分布,在伶仃洋约为11 kaBP,海侵沿着深切河谷深入到番禺-三水一带的年代延迟至9~8 kaBP;高海面期不同地点存在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湾、潮坪等多种沉积环境,同时,早—中全新世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受到古地形影响,在一些地点存在许多极高沉积速率的堆积体(可达~4 cm/a)。全新世沉积由海进的退积模式转变为海退的进积模式在大量钻孔中都有明显体现,通常表现为细粒组分的粉砂含量增多,磁化率快速升高,海洋有孔虫含量降低等;其沉积环境通常由滨海相转变为网状水系下的分流间湾、决口扇或河流冲...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4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


珠江三角洲钻孔地理位置Fig.1Locationmapofthestudyarea

剖面图,珠江三角洲,引用文献,全新世


厚度可超过10m。珠江三角洲的沉积模式早期为海侵过程的湾内充填型[41]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即由潮控为主的河口湾转变为河控为主的平原相沉积,主要沉积模式的转换发生在4ka前后。但这种模式转换在空间上具有穿时性,即从上游往下游的发生时间为5.5~2kaBP不等。在三角洲库容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输入加速了三角洲的进积和平原的发展。晚全新世海平面较为稳定或略微下降也为快速进积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对具有14C年代数据的钻孔进行了沉积速率的计算和统计(图6),图5珠江三角洲西江至虎门出口一线的全新世联孔剖面(引用文献见表1)Fig.5HolocenecorrelationofthecoresinPearlRiverDeltafromXijiangtoHumenrivermouth(Table1)第40卷第5期张绍轩,等: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113

佛山,粒度,沉积物,环境


条件比较单一。概率累积曲线显示跃移组分达到了50%以上,表示环境水动力条件较强,斜率达到50°~70°,代表了较好的分选性。磁化率值保持在5×104SI以下的水平。此外,Sr/Ba比值一般均小于0.1,且波动不大。这些特征均表明该阶段尚未有海水侵入,以河流物源输入为主。河口湾沉积:为灰黑—灰白色细砂和粉砂,略显沉积韵律,含有孔虫等海相微体化石,底部含腐木碎块。平均粒径为4.32~4.35Φ(DH14和DH7孔)。中细砂平均占50.64%(DH7)至46.58%(DH14),其次为粉砂(44%~32%)。沉积物的频率曲线(图3)显示出3Φ和8Φ两种峰的交替,即砂粒级的窄峰和粉砂粒级的宽峰同时出现,同时概率累积曲线显示跃移组分曲线为两段式,粒度变细的同时跃移组分也有所减少,说明此时受到海-陆两种水动力条件的共同作用。磁化率值约为2.28×104SI,受到生物扰动影响可能出现波动以及峰值。有孔虫以滨海广盐型的毕克卷轮虫(Ammoniabeccarii)和微温卷轮图2佛山DH14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等综合古环境指标Fig.2Grain-sizeandintegratedpaleoenvironmentalindicatorsofDH14coreinFoshan图3主要沉积相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Fig.3Grain-sizefrequencydistributionandcumulativefrequencycurvesofdifferentsedimentfacies第40卷第5期张绍轩,等: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1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珠江三角洲沉积体与河网干流河道的形成发育[J]. 韦惺,吴超羽.  海洋学报. 2018(07)
[2]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化的沉积响应[J]. 陈双喜,赵信文,黄长生,孙荣涛,曾敏,刘凤梅,陈雯.  地质通报. 2016(10)
[3]珠江三角洲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有孔虫记录与古环境演化[J]. 殷鉴,刘春莲,吴洁,黄毅,吴月琴.  古地理学报. 2016(04)
[4]珠江三角洲三水盆地早全新世以来孢粉分析与古环境重建[J]. 黄康有,何嘉卉,宗永强,郑卓,章桂芳,曹玲珑.  热带地理. 2016(03)
[5]珠江口万顷沙晚第四纪沉积及古环境重建[J]. 余少华,陈芳,谢叶彩,周洋,吴聪,陈炽新,龙桂.  热带地理. 2016(03)
[6]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海平面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J]. 宗永强,黄光庆,熊海仙,李潇云,孙奕映.  热带地理. 2016(03)
[7]西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汇流区全新世泥炭腐木层时空分布与环境变化[J]. 郑卓,汤永杰,郑艳伟,黄康有,韩子云,宗永强,李平日,谭惠中.  热带地理. 2016(03)
[8]伶仃洋ZK19孔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 瓦西拉里,王建华,陈慧娴,吴加学,陶慧.  热带地理. 2016(03)
[9]珠江三角洲ZK201-2孔晚更新世以来微体生物群与古环境[J]. 周洋,谢叶彩,陈芳,龙桂,陈炽新,吴聪,郑志敏,黄雪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4)
[10]珠江三角洲中山地区ZK201-2钻孔硅藻组合及古环境意义[J]. 陈炽新,吴聪,谢叶彩,周洋,龙桂,郑志敏.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4(04)



本文编号:3367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67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f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