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FVCOM模拟河流输入对胶州湾水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31 23:35
  近年来,随着环胶州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通过沿岸河流、直排口和混排口等方式排入胶州湾沿岸海域,导致胶州湾海域水质不断恶化,而众多污染源中,入海河流是污染物进入湾内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胶州湾水质数值模拟中对入海河流影响研究工作的不足,进行了胶州湾主要入湾河流对胶州湾水质分布分担率的研究,从而为该海域的环境整治与管理提供定量依据,为全面贯彻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环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步伐,全面改善胶州湾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水动力模型与水质模型的发展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重点分析了对胶州湾水动力和水质研究的现状。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美国FVCOM模型水动力模块,利用干湿判断法考虑了潮滩对潮流的影响,模拟了胶州湾及附近海域的三维正压潮流场,从而为污染物扩散输移提供动力场,并采用3个潮流测站资料和2个潮汐测站资料对水动力模型进行了验证。2、在潮流模拟正确的基础上,建立三维物质输运模型,模拟了2007年胶州湾CODMn、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浓度分布,通过与2007年...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FVCOM模拟河流输入对胶州湾水质的影响


胶州湾地理位置

水质类别,胶州湾


基于Fvc0M模拟河流输入对胶州湾水质的影响要分布在墨水河、大沽河、李村河、海泊河、楼山河等河流入海口附近和胶州湾中心及偏北海域。2008年胶州湾水质类别见图2一2。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赤潮的频繁发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上世纪六十年代胶州湾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54种,七十年代减到33种,八十年代只剩17中,原有的14中优势种仅剩一种。胶州湾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张学庆,2006)。图2一 22008年胶州湾水质类别2.4月交州湾功能区达标情况按照《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胶州湾内海域主要属于第二类功能区和第四类功能区。第二类环境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胶州湾西岸的西营、红石崖、大石头

胶州湾,分担率,污水,通量


基于Fvc0M模拟河流输入对胶州湾水质的影响要分布在墨水河、大沽河、李村河、海泊河、楼山河等河流入海口附近和胶州湾中心及偏北海域。2008年胶州湾水质类别见图2一2。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赤潮的频繁发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上世纪六十年代胶州湾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54种,七十年代减到33种,八十年代只剩17中,原有的14中优势种仅剩一种。胶州湾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张学庆,2006)。图2一 22008年胶州湾水质类别2.4月交州湾功能区达标情况按照《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胶州湾内海域主要属于第二类功能区和第四类功能区。第二类环境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胶州湾西岸的西营、红石崖、大石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FVCOM的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J]. 宋德海,鲍献文,朱学明.  热带海洋学报. 2009(02)
[2]水质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 姜云超,南忠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3]基于EFDC模型的胶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J]. 王翠,孙英兰,张学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4]胶州湾东岸娄山河李村河附近海域水质变化预测[J]. 杨媚媚,娄安刚,徐艳东,匡良.  海洋湖沼通报. 2007(S1)
[5]胶州湾COD、N、P污染物浓度数值模拟[J]. 张学庆,孙英兰,蔡惠文,张燕,余静.  海洋环境科学. 2005(03)
[6]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数值模拟[J]. 高会旺,王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7]河流水质模型及其发展趋势[J]. 汪家权,陈众,武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8]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水质动力学模型[J]. 沈永明,郑永红,吴修广.  自然科学进展. 2004(06)
[9]Pelagic Nitrogen Cycling in Jiaozhou Bay, a Model Study I: the Conceptual Model[J]. 任玲,张曼平,Brockmann,Uwe H.,冯士笮.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3(04)
[10]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潮流和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J]. 万修全,鲍献文,吴德星,郭心顺,姜华.  海洋科学. 2003(05)

博士论文
[1]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研究[D]. 王翠.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 付会.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青岛市重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刘占良.中国海洋大学 2009
[4]海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 张燕.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近岸海域环境数学模型研究及其在胶州湾的应用[D]. 张学庆.中国海洋大学 2006
[6]浅海与湖泊三维环流及水质数值模拟研究和应用[D]. 王惠中.河海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胶州湾入海点源、海水养殖污染物通量研究[D]. 王刚.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胶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 鲍丽丽.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夏季桑沟湾三维水质数值模拟[D]. 杜鹏.中国海洋大学 2009
[4]基于ANN与遗传算法的胶州湾近岸海域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D]. 周蓉蓉.中国海洋大学 2009
[5]东海大堤对湛江湾水动力环境影响的研究[D]. 李希彬.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环胶州湾河流对胶州湾水沙输送的数值模拟[D]. 赵瑾.中国海洋大学 2007
[7]辽东湾水质数值模拟及富营养化状况分析[D]. 胡雪明.大连理工大学 2007
[8]胶州湾三维环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环境容量研究[D]. 张学庆.中国海洋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75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75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b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