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海冰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大气温压联合模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9-07 00:21
受地理位置、河流径流、气候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变化不尽相同。为了探讨北冰洋各海区海冰变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本文通过多种统计分析的方法,利用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提供由NASA算法反演出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分区域对1979-2008年北冰洋海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各区域海冰年际、年代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大气环流的可能联系。根据北极海冰的区域划分方法,本文选择了北冰洋的七个典型区域作为主要讨论对象: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以及加拿大海盆。考虑便于各区域海冰相互之间的比较,定义了能够反映海冰面积信息的海冰相对面积(SIRA)对各区域海冰进行表征,通过包络拟合、小波分析、EMD分解等方法发现,1979-2008年,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海盆海冰相对面积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拉普捷夫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海盆海冰相对面积的年际变化时间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楚科奇海海冰相对面积从年际变化时间尺度由高频逐渐过渡到低频,波弗特海相反。对于5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北冰...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说明
2.1.1 海冰数据
2.1.2 NCEP-DEO 再分析数据集
2.2 方法描述
2.2.1 三次样条(spline)插值和包络拟合
2.2.2 小波分析
2.2.3 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
2.2.4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
2.2.5 相关、回归等其他统计分析方法
2.3 研究区域的划定及海冰相对面积的定义
2.3.1 北冰洋海冰区域划分
2.3.2 海冰相对面积定义
3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变化特征
3.1 近 30 年来北冰洋海冰总体变化特征
3.2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季节变化特征
3.3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3.3.1 小波分析
3.3.2 EMD 分解
3.4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异同
4 北半球高纬度 1000hPa 位势高度-气温联合模态
4.1 冬季北半球高纬度 1000hPa 位势高度-气温联合模态
4.1.1 冬季联合模态基本特征
4.1.2 冬季联合模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4.2 夏季北半球高纬度 1000hPa 位势高度-气温联合模态
4.2.1 夏季联合模态基本特征
4.2.2 夏季联合模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4.3 与联合模态有关的北半球高纬地区海平面大气环流
4.3.1 回归分析
4.3.2 合成分析
4.4 冬季联合模态和夏联合模态间的关系及共同影响
4.5 联合模态和北冰洋各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的关系
5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本文编号:3388477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说明
2.1.1 海冰数据
2.1.2 NCEP-DEO 再分析数据集
2.2 方法描述
2.2.1 三次样条(spline)插值和包络拟合
2.2.2 小波分析
2.2.3 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
2.2.4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
2.2.5 相关、回归等其他统计分析方法
2.3 研究区域的划定及海冰相对面积的定义
2.3.1 北冰洋海冰区域划分
2.3.2 海冰相对面积定义
3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变化特征
3.1 近 30 年来北冰洋海冰总体变化特征
3.2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季节变化特征
3.3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3.3.1 小波分析
3.3.2 EMD 分解
3.4 北冰洋不同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异同
4 北半球高纬度 1000hPa 位势高度-气温联合模态
4.1 冬季北半球高纬度 1000hPa 位势高度-气温联合模态
4.1.1 冬季联合模态基本特征
4.1.2 冬季联合模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4.2 夏季北半球高纬度 1000hPa 位势高度-气温联合模态
4.2.1 夏季联合模态基本特征
4.2.2 夏季联合模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4.3 与联合模态有关的北半球高纬地区海平面大气环流
4.3.1 回归分析
4.3.2 合成分析
4.4 冬季联合模态和夏联合模态间的关系及共同影响
4.5 联合模态和北冰洋各区域海冰相对面积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的关系
5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本文编号:3388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8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