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青藏高原降水分布特征与印度洋海温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1 06:05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1979—201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38a青藏高原降水时空特征。通过利用NECP大气再分析数据及全球海温逐月资料(HadISST),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印度洋海温关键区和印度洋海温关键区引起的环流场异常。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区分布在川西、林芝、喜马拉雅山南麓、三江源区、湟河谷地,少雨区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青海湖、长江源区、藏北高原降水显著增多,而川西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南麓聂拉木却呈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四季降水量分布来看,聂拉木、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川西高原东南部为多雨区,夏季多雨区范围有所扩大。春季高原东南部降水显著增多,夏季青海湖区、长江源区、西藏中西部降水明显增加,秋季青海略微增加,冬季无明显变化。(2)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年代际距平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20世纪90年代高原南部多雨,北部少雨;而21世纪00年代高原东南部少雨,北部多雨。近38a青藏高原年降水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5mm·(10a)-1。春季降水显著增加,其气候倾向率为4.8m... 

【文章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降水分布特征与印度洋海温的相关性研究


青藏高原地形(彩色,单位:m)与气象站点(黑色圆点)分布

气候倾向率,年降水量,高原,年降水


分布)是 1979—2016 年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年降水量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该中心一直向北延伸到青海玉树和西藏那曲,次降水聂拉木站。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最多可达到 900mm 以上雷波、黑水、马尔康和西藏的波密,分别为 926.88、86.9、898.68mm。而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如冷湖和小灶火的年降水量分别为 17.15、29.08mm。多雨区分布在川西、林芝、喜马拉雅山南麓、三江源区布在柴达木盆地、西藏阿里。这与李生辰等[14]、胡豪然等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布(图 3-1b)来看,青海湖、长江著增多,而川西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聂拉木降水减气候倾向率为-51.51(10) mm a。

模态空间,高原,年降水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索县,为 0.76。该区域是高原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也是高原上降水梯度最大的地区[14],恰好又是三江源区和怒江源区。来自孟加拉湾和印度的暖湿气流沿着高原南部的河谷地区向北输送的过程中,因受到北面和西面山脉的阻挡作用,而形成较多降水。3.1.2.4 高原西北部在第四旋转特征向量(REOF4)(图 3-2d)中,大值区(>0.6)主要位于青海柴达木地区,最大值位于格尔木,为 0.89。该区域也反映了干旱少雨的分布特征,因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周边祁连山脉、巴颜克拉山脉、昆仑山脉的阻挡作用下,相对较少地影响该区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疆地区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J]. 苗运玲,张云惠,卓世新,张志高.  干旱气象. 2017(06)
[2]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夏季高原“湿池”水汽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J]. 任倩,周长艳,何金海,岑思弦,邓梦雨.  大气科学. 2017(03)
[3]华南前汛期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海南岛降水的关系[J]. 程守长,胡德强,杨扬,柯元惠,陶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01)
[4]前冬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J]. 董祝雷,任保华,郑建秋,卢国阳,徐迪.  大气科学. 2016(06)
[5]1961-2010年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李晓英,姚正毅,肖建华,王宏伟.  冰川冻土. 2016(05)
[6]春季北极涛动对南海气候的影响[J]. 屈静玄,龚道溢,李桑.  科学通报. 2015(24)
[7]印度洋偶极子和华西秋雨的关系[J]. 刘佳,马振峰,杨淑群,徐金霞.  高原气象. 2015(04)
[8]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东部降水的大气环流分析[J]. 杨建玲,郑广芬,王素艳,穆建华,王敏,田磊.  高原气象. 2015(03)
[9]中国春季降水与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关系研究[J]. 肖莺,任永建,杜良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4)
[10]青藏高原东部“7·8”区域性暴雨特征分析[J]. 吴筱,闵涛,肖天贵.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01)

博士论文
[1]副热带海温年代际变化及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 王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7

硕士论文
[1]近50年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D]. 李燕.兰州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69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69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b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