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事件沉积的识别和重建
发布时间:2021-11-28 01:52
本研究基于长江口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5根岩芯的粒度、元素、生物硅等高分辨沉积记录研究,结合长江特大洪水、该区台风风暴时间序列,识别了各岩芯中事件沉积层,阐述了事件沉积的过程和特征,建立近百年来的洪水、风暴沉积序列。该研究为深入了解高海平面以来的陆架沉积过程和层系的形成提供科学支持。论文首先利用CMA热带气旋最佳数据集台风资料(1949-2013),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台风十级风圈,将处于十级风圈半径内的区域作为台风影响范围,以此计算出影响东海内陆架区域台风频次。结果显示,在这65年间,东海内陆架区域受台风影响频次在7-61次之间,平均约29次,大部分区域(约85%)10~40次;其中受台风影响最小的区域为长江口,频次为7-27,平均约18次;最大的为闽浙南区,台风次数20~61,平均36次;闽浙北区介于两者之间,台风次数14~45,平均28次。综合来看,受台风影响频次呈现北低南高,近岸低远海高的特征。同时,以大通水文站为控制点,长江洪峰流量为参考标准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了长江数十年来的洪水时间序列。1951-2010间共发育了26次洪水事件,最大的洪水发生在1954年、1998年和199...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立题依据
0.2 研究综述
0.2.1 洪水事件研究现状
0.2.2 台风事件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论文工作量
0.4.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4.2 主要工作量
1 研究区概况
1.1 东海地貌和环流体系
1.1.1 东海地貌
1.1.2 研究区环流体系
1.2 东海内陆架气候背景
1.2.1 东亚季风
1.2.2 ENSO
1.2.3 太平洋十年涛动
1.3 沉积物来源及分布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及样品采集
2.2 样品分析方法
2.2.1 放射性核素测定
2.2.2 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
2.2.3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2.2.4 沉积物中生物硅及有机元素分析
2.2.5 沉积物X射线成像分析
3 近百年来东海台风、长江洪水事件时间序列分析
3.1 东海台风时间序列
3.1.1 资料来源
3.1.2 计算方法
3.1.3 东海内陆架区域台风影响情况
3.1.4 岩芯站位台风影响情况
3.2 长江洪水时间序列
3.2.1 长江水沙特征
3.2.2 长江洪水
4 洪水、风暴沉积的沉积学指标研究
4.1 内陆架岩芯描述
4.1.1 岩性特征
4.1.2 粒度特征
4.1.3 灰度特征
4.1.4 有机特征
4.1.5 生物硅特征
4.1.6 元素特征
4.2 内陆架岩芯异常沉积学信息提取和成因分析
4.2.1 沉积物粒度异常信息分析
4.2.2 岩芯图像灰度特征
4.2.3 元素(含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5 近百年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事件沉积重建
5.1 岩芯年代标定
5.2 近百年来长江洪水事件的重建
5.2.1 站位18
5.2.2 其他站位
5.3 近百年来台风事件重建
5.3.1 站位C0702
5.3.2 站位DH6-1
5.3.3 站位C0803
5.3.4 站位DH7-2
5.3.5 站位18
5.4 洪水及风暴事件的沉积效应
5.4.1 洪水事件风暴事件影响范围和深度的探讨
5.4.2 沉积物粒度的突变
5.4.3 沉积层序的组合改变
6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及待刊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元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台风频次序列重建[J]. 张向萍,叶瑜,方修琦. 古地理学报. 2013(02)
[2]南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J]. 胡利民,石学法,郭志刚,刘焱光,马德毅. 沉积学报. 2013(01)
[3]河口三角洲地区洪水沉积研究进展[J]. 胡刚. 海洋地质前沿. 2012(11)
[4]台风对春晓气田群海底管道安全的影响研究[J]. 黄潘阳,叶银灿,韦雁机,来向华,张异彪. 船海工程. 2012(04)
[5]沉积物岩芯X光片图像灰度数值及其影响因素[J]. 张喜林,范德江,刘明,王亮. 沉积学报. 2012(02)
[6]利用Origin对数据异常值的剔除方法进行比较[J]. 张璇,程敏熙,肖凤平.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01)
[7]1644~1911年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重建[J].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崔建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02)
[8]知经纬度计算两点精确距离[J]. 韩忠民. 科技传播. 2011(11)
[9]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高分辨率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古生产力意义[J].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翟滨,吴永华. 沉积学报. 2011(02)
[10]近60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 刘明,范德江. 科学通报. 2010(36)
博士论文
[1]近200年来东海内陆架沉积层序高频波动模式及其对多尺度气候振荡的响应[D]. 张喜林.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效应和其对人类活动响应[D]. 陈彬.中国海洋大学 2014
[3]东海典型泥质区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D]. 王亮.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印尼外海沉积序列及相关的沉积事件[D]. 邱中炎.浙江大学 2012
[5]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 胡利民.中国海洋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东中国海台风浪分布特征研究[D]. 史玉姣.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长江口海区近百年沉积物中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D]. 赵真.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长江水下三角洲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事件的响应[D]. 刘明.中国海洋大学 2009
[4]长江洪水对河口典型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D]. 刘文斌.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3458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立题依据
0.2 研究综述
0.2.1 洪水事件研究现状
0.2.2 台风事件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论文工作量
0.4.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4.2 主要工作量
1 研究区概况
1.1 东海地貌和环流体系
1.1.1 东海地貌
1.1.2 研究区环流体系
1.2 东海内陆架气候背景
1.2.1 东亚季风
1.2.2 ENSO
1.2.3 太平洋十年涛动
1.3 沉积物来源及分布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及样品采集
2.2 样品分析方法
2.2.1 放射性核素测定
2.2.2 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
2.2.3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2.2.4 沉积物中生物硅及有机元素分析
2.2.5 沉积物X射线成像分析
3 近百年来东海台风、长江洪水事件时间序列分析
3.1 东海台风时间序列
3.1.1 资料来源
3.1.2 计算方法
3.1.3 东海内陆架区域台风影响情况
3.1.4 岩芯站位台风影响情况
3.2 长江洪水时间序列
3.2.1 长江水沙特征
3.2.2 长江洪水
4 洪水、风暴沉积的沉积学指标研究
4.1 内陆架岩芯描述
4.1.1 岩性特征
4.1.2 粒度特征
4.1.3 灰度特征
4.1.4 有机特征
4.1.5 生物硅特征
4.1.6 元素特征
4.2 内陆架岩芯异常沉积学信息提取和成因分析
4.2.1 沉积物粒度异常信息分析
4.2.2 岩芯图像灰度特征
4.2.3 元素(含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5 近百年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事件沉积重建
5.1 岩芯年代标定
5.2 近百年来长江洪水事件的重建
5.2.1 站位18
5.2.2 其他站位
5.3 近百年来台风事件重建
5.3.1 站位C0702
5.3.2 站位DH6-1
5.3.3 站位C0803
5.3.4 站位DH7-2
5.3.5 站位18
5.4 洪水及风暴事件的沉积效应
5.4.1 洪水事件风暴事件影响范围和深度的探讨
5.4.2 沉积物粒度的突变
5.4.3 沉积层序的组合改变
6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及待刊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元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台风频次序列重建[J]. 张向萍,叶瑜,方修琦. 古地理学报. 2013(02)
[2]南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J]. 胡利民,石学法,郭志刚,刘焱光,马德毅. 沉积学报. 2013(01)
[3]河口三角洲地区洪水沉积研究进展[J]. 胡刚. 海洋地质前沿. 2012(11)
[4]台风对春晓气田群海底管道安全的影响研究[J]. 黄潘阳,叶银灿,韦雁机,来向华,张异彪. 船海工程. 2012(04)
[5]沉积物岩芯X光片图像灰度数值及其影响因素[J]. 张喜林,范德江,刘明,王亮. 沉积学报. 2012(02)
[6]利用Origin对数据异常值的剔除方法进行比较[J]. 张璇,程敏熙,肖凤平.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01)
[7]1644~1911年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重建[J].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崔建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02)
[8]知经纬度计算两点精确距离[J]. 韩忠民. 科技传播. 2011(11)
[9]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高分辨率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古生产力意义[J].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翟滨,吴永华. 沉积学报. 2011(02)
[10]近60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 刘明,范德江. 科学通报. 2010(36)
博士论文
[1]近200年来东海内陆架沉积层序高频波动模式及其对多尺度气候振荡的响应[D]. 张喜林.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效应和其对人类活动响应[D]. 陈彬.中国海洋大学 2014
[3]东海典型泥质区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D]. 王亮.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印尼外海沉积序列及相关的沉积事件[D]. 邱中炎.浙江大学 2012
[5]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 胡利民.中国海洋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东中国海台风浪分布特征研究[D]. 史玉姣.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长江口海区近百年沉积物中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D]. 赵真.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长江水下三角洲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事件的响应[D]. 刘明.中国海洋大学 2009
[4]长江洪水对河口典型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D]. 刘文斌.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3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23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