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东海泥质区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发布时间:2022-05-03 03:08
  元素环境活性形态主要是人类活动和风化作用的产物,在沉积物中以弱结合态形式存在,易于迁移转化,进入水体和生物链。对沉积物中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弥补元素总量研究的不足,对沉积地球化学及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和两个典型岩芯柱状样中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分布规律,结合水文、沉积物粒度、岩芯测年和海水中金属元素含量等的分析测试结果,从空间及时间尺度上对东海泥质区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富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探讨。另外,根据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富集因子,对东海泥质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除了在北部为残留砂沉积区之外,大部分区域沉积物由粘土质粉砂组成。16孔和31孔岩芯分别位于长江口泥质区和闽浙沿岸泥质区的中心位置,其沉积时间分别为49年(1954~2003年)和181年(182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3.27cm/a和0.82cm/a。两孔岩芯粒度变化不大,以粘土质粉砂为主,反映了泥质区稳定的沉积环境。31孔粒度较16孔细,反映了长江入海物质搬运过程中沉积分异作用。...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研究综述
    0.1 科学背景和研究意义
    0.2 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研究现状
        0.2.1 提取方法
        0.2.2 地球化学特征
        0.2.3 早期成岩过程沉积物中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地球化学特征
        0.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0.3 东海泥质区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0.3.1 研究现状
        0.3.2 选题依据
    0.4 本文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海水
        1.1.2 表层沉积物
        1.1.3 沉积物岩芯
    1.2 测定方法
        1.2.1 海水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现场测试
        1.2.2 粒度测定
        1.2.3 测年
        1.2.4 元素总量含量测定
        1.2.5 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含量测定
        1.2.6 元素残渣态含量测定
        1.2.7 海水中溶解态金属元素的测定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流系
    2.3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分布
    2.4 长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
    2.5 人类活动对入海物质的影响
3 东海泥质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3.1 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3.2 岩芯地层年代
    3.3 岩芯粒度特征
        3.3.1 16 孔岩芯
        3.3.2 31 孔岩芯
    3.4 粒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3.4.1 与长江入海主泓位置变化的关系
        3.4.2 与长江大通站来水来沙的关系
        3.4.3 与东亚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3.4.4 与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关系
    3.5 小结
4 表层沉积物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1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含量及其萃取效率
    4.2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分布
    4.3 统计分析
    4.4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5 小结
5 岩芯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5.1 16 孔岩芯
        5.1.1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含量
        5.1.2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分布
        5.1.3 统计分析
        5.1.4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5.2 31 孔岩芯
        5.2.1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含量
        5.2.2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分布
        5.2.3 统计分析
        5.2.4 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5.3 海水中金属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5.4 两孔岩芯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环境活性形态的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东海泥质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6.1 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6.2 16 孔和31 孔岩芯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650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650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