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太赫兹波斜路径地面探测大气吸收衰减
本文关键词:飞行器太赫兹波斜路径地面探测大气吸收衰减
更多相关文章: 太赫兹波 NCEP再分析资料 倾斜路径传输 大气吸收衰减
【摘要】:太赫兹波指频率在0.1THz~10T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频带宽、能量低、透射性强等优点,在空间探测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太赫兹波的大气吸收模型多为固定大气传播环境的水平传输衰减模型,而在机载SAR进行地面探测等实际应用中,其雷达信号则将跨越连续变化的大气环境实际沿倾斜路径进行传播,因此迫切需要对太赫兹波的倾斜大气传播路径吸收衰减进行分析。本研究以ITU-R大气吸收衰减模型为基础,首先从理论上推导出倾斜路径的太赫兹波大气传输衰减计算方法;而后结合公开NCEP再分析数据资料,对中国区域2012年度大气气象参数进行统计而计算太赫兹频段水氧气吸收衰减后,进行了从近地到临近空间,不同辐照距离下的机载SAR雷达信号倾斜路径大气吸收衰减计算。
【作者单位】: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太赫兹波 NCEP再分析资料 倾斜路径传输 大气吸收衰减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5T81106)
【分类号】:V248.1
【正文快照】: 引言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对地观测可通过设置多个亚太赫兹(THz)科学技术[1]是近二十年来迅毫米波段通道的方法得到大气垂直分布的精确信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和研究热点,涉及电息;深空的太赫兹探测可以获得空间的物理信息、磁学、光电子学、光学、半导体物理学、材料科潜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超;杨明;刘志刚;;近太赫兹频段功率源技术发展与应用[J];微波学报;2015年S1期
2 刘丰;朱忠博;崔万照;刘江凡;席晓丽;钟凯;姚建铨;;太赫兹技术在空间领域应用的探讨[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银富;冯进军;;用于雷达的新型真空电子器件[J];雷达学报;2016年04期
2 闫兴伟;李春化;;光生等离子体栅扫描天线研究进展[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6年03期
3 赵刚;彭续金;杨闯;蔡和;刘亚萍;黄俊峰;;CO_2激光差频产生太赫兹波的理论计算及分析[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6年02期
4 白浩;王平;张晶;;太赫兹用石英基板微带电路制作工艺技术[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6年01期
5 杨文文;刘文朋;;太赫兹通信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6 李拴涛;李军;朱忠博;崔万照;;等离子体鞘套中太赫兹波传输特性研究[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5年02期
7 王与烨;李忠孝;李佳起;闫超;徐德刚;姚建铨;;高能量、快速可调谐太赫兹参量振荡器[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5年01期
8 王晓海;;太赫兹雷达技术空间应用与研究进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瀚卿;黄理勇;苏兴华;;星载高灵敏度太赫兹遥感接收技术[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3期
2 卢昌胜;吴振森;李海英;林乐科;赵振维;;基于HITRAN的太赫兹波大气吸收特性[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3期
3 朱得糠;刘永祥;李康乐;黎湘;;基于雷达相位测距的微动特征获取[J];宇航学报;2013年04期
4 崔博华;王成;郑英彬;;太赫兹MEMS滤波器性能影响因素[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2期
5 韦震;龙方;韩中生;冷加旭;;用于飞船返回舱再入段测量的太赫兹雷达[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2期
6 林长星;陆彬;王成;邓贤进;;基于802.11协议的0.34THz无线局域网实验系统[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1期
7 成彬彬;江舸;陈鹏;杨陈;陆彬;蔡英武;邓贤进;陈樟;张健;周传明;;0.67THz高分辨力成像雷达[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1期
8 张蓉蓉;李跃华;王剑桥;陈建飞;;相对湿度对0.4THz电磁波大气传输衰减的影响[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01期
9 谭智勇;陈镇;韩英军;张戎;黎华;郭旭光;曹俊诚;;基于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无线信号传输的实现[J];物理学报;2012年09期
10 胡红军;陈勇;陈菊;;飞行器黑障区测控技术问题探讨[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永发,马凯,胡长华;超声波在原油中的吸收衰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复元;姜玉坤;钱绍瑚;;海上地震介质吸收衰减机制及其模型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徐天吉;牛滨华;李显贵;;裂缝介质的地震吸收衰减属性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士莪;;水声技术及在我国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包素芳;刘洋;;一种稳定有效的反Q滤波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红桂;不同构造区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相对强弱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裴建新;补偿吸收衰减的地质雷达数据叠前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苏茂鑫;减少吸收衰减影响的高分辨率探地雷达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涛;地震资料吸收衰减补偿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佟威;表层吸收衰减与表层速度及地震信号频率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付德华;大庆探区近地表地震信号吸收衰减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库流杰;窄带RCS测量大气吸收衰减修正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俞岱;井中地震吸收参数提取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张建亮;中原油田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钟磊;地层吸收补偿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王小品;高精度频率衰减分析技术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金伟;非均匀介质的吸收和散射衰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1014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1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