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系统复杂动态特性的响应面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转子系统复杂动态特性的响应面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转子系统 动态特性 响应面法 摩擦热效应 热-结构耦合 有限元法
【摘要】:转子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快速、高效地找出影响转子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关键因素,设计出满足性能要求的结构和解决各类转子动力学故障,是现今航空领域专家和学者针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方面的一个研究方向。针对转子动力学问题求解时间长和计算规模大的问题,本文提出将响应面法用于求解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结合试验设计、函数拟合和有限元仿真计算,实现对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特性和叶片-机匣碰摩热-结构耦合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响应面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总结了响应面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和特点,为后面选取合适的试验点筛选准则和响应面函数拟合方法,以及进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特性和叶片-机匣碰摩热-结构耦合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响应面分析做准备;(2)将响应面法引入到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特性的求解中,把结构复杂、具有较多自由度的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用响应面模型代替,给出了一种求解变轴径转子临界转速特性的响应面方法。以转子系统主要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一阶临界转速值为响应,进行试验点筛选和响应面函数拟合,建立了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响应面模型。通过对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特性进行灵敏度分析,获取关键因素对临界转速的影响;(3)研究了摩擦热-结构耦合场的分析方法及流程,基于旋转坐标系下的Fourier方程,建立了叶片与机匣碰摩的热-结构耦合模型,采用直接耦合法进行叶片-机匣碰摩热-结构耦合动力学响应特性研究。通过与不考虑温度效应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温度效应对结构应力场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而不能忽略碰摩热效应的影响;(4)建立了叶片-机匣的碰摩热-结构耦合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响应面模型,提出了叶片-机匣碰摩热-结构耦合特性的响应面分析技术。以压力载荷、转速及摩擦系数为设计变量,得到了结构最大等效应力与上述设计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叶片-机匣结构的应力场随上述因素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转子系统 动态特性 响应面法 摩擦热效应 热-结构耦合 有限元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31.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注释表13
- 缩略语表13-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2.1 响应面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16
- 1.2.2 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6-17
- 1.2.3 转静子间摩擦热耦合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7-18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18-20
- 1.3.1 课题来源18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响应面方法介绍20-29
- 2.1 引言20
- 2.2 试验设计20-23
- 2.3 响应面模型的构造23-26
- 2.4 试验点样本值的预处理26-27
- 2.5 响应面拟合度评价指标27-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特性的响应面分析29-47
- 3.1 引言29
- 3.2 转子临界转速特性的有限元计算29-35
- 3.2.1 临界转速的基本原理29-31
- 3.2.2 有限元法计算临界转速31-33
- 3.2.3 临界转速的影响因素33-35
- 3.3 单盘转子临界转速特性的响应面分析35-40
- 3.3.1 临界转速计算35-36
- 3.3.2 响应面构造与检验36-38
- 3.3.3 结果分析38-40
- 3.4 多盘转子临界转速特性的响应面分析40-46
- 3.4.1 临界转速计算40-41
- 3.4.2 响应面构造与检验41-44
- 3.4.3 结果分析44-46
- 3.5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叶片与机匣碰摩接触分析47-56
- 4.1 引言47
- 4.2 接触条件分析47-48
- 4.3 ANSYS接触理论48-51
- 4.3.1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48-50
- 4.3.2 ANSYS接触单元50-51
- 4.3.3 ANSYS收敛准则51
- 4.4 叶片-机匣碰摩接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51-53
- 4.4.1 材料选择及网格划分52
- 4.4.2 摩擦接触设置及边界条件52-53
-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53-55
- 4.5.1 叶片与机匣碰摩接触过程53-54
- 4.5.2 叶片与机匣接触表面的应力场分析54-55
- 4.6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叶片与机匣碰摩热-结构耦合特性的响应面分析56-70
- 5.1 引言56
- 5.2 热-结构耦合分析的理论基础56-58
- 5.2.1 热-结构耦合场分析类型56-57
- 5.2.2 基于有限元法的热-结构耦合分析57-58
- 5.3 摩擦生热理论58-60
- 5.3.1 摩擦生热理论模型58-59
- 5.3.2 摩擦生热计算方法59
- 5.3.3 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59
- 5.3.4 接触热阻处理59-60
- 5.4 叶片-机匣碰摩热-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60-61
- 5.4.1 网格划分及单元选取60
- 5.4.2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60-61
- 5.5 计算结果与分析61-65
- 5.5.1 叶片-机匣耦合场应力分析61-63
- 5.5.2 叶片-机匣耦合场温度分析63-65
- 5.6 叶片-机匣碰摩热-结构耦合特性的响应面分析65-69
- 5.6.1 响应面构造与检验65-68
- 5.6.2 结果分析68-69
- 5.7 本章小结69-7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0-72
- 6.1 主要工作内容70-71
- 6.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震宙;赵洁;岳珠峰;;机械可靠性分析的高精度响应面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7年01期
2 徐军,郑颖人;可靠度响应面有限元及其工程应用[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3 李洪双;吕震宙;;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支持向量机响应面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9年02期
4 洪飞;吴剑国;;可靠性分析的改进加权响应面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陈学前;肖世富;刘信恩;;响应面法在结构参数灵敏度及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2012年03期
6 李少宏;陈建军;;一种新的改进响应面法的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7 段巍;赵峰;;结构可靠性分析的响应面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9年04期
8 张伟杰;陆秋海;缑百勇;王波;;基于逆响应面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年06期
9 刘长虹,陈虬,吕震宙,郑长卿;复杂结构系统失效模式的响应面法[J];机械强度;2000年01期
10 刘成立;吕震宙;;结构体系隐式极限状态方程概率分析的改进响应面法[J];机械强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家政;阳志光;隋允康;龙连春;;基于响应面法的三心底结构形状优化[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杜家政;隋允康;龙连春;;基于响应面法的五心底结构形状优化[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正平;龙腾;刘莉;;多学科设计优化中的多项式响应面近似方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宇慧平;隋允康;张轩;龙连春;;响应面方法的改进[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立新;隋允康;;基于响应面方法的桁架截面优化[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许英;;基于变f序列响应面法的边坡稳定可靠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唐乃梅;隋允康;;基于响应面法的膜结构的截面优化[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张轩;隋允康;;改进的响应面方法及其在形状优化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陈华斌;任伟新;;基于响应面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10 李善坡;隋允康;;采用组合响应面方法优化爆炸分离装置装药腔形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揭皓翔;基于响应面的复杂黑箱模型优化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Chau Minh Quang(周明光);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结构可靠性分析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迪;粒子群响应面建模法在ASPEN多因素优化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路成;基于耦合失效多重响应面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3 纪祥飞;基于多元有理函数的结构响应面方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宋鲁凯;基于智能响应面法的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令君;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可靠性优化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丽丽;转子系统复杂动态特性的响应面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7 贾磊;基于响应面的结构多失效模式可靠性分析[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刘靖雅;基于多重响应面法的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9 赵洁;机械可靠性分析的响应面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王永菲;响应面法的数值方法研究及其在悬挂参数优化中的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20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20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