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新型负载模拟器摩擦副及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23:24

  本文关键词:新型负载模拟器摩擦副及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负载模拟器 摩擦力矩 瞬时温度场 内模控制 xPC实时仿真


【摘要】:舵机负载模拟器属于地面加载设备中的一种,用以模拟飞行装置飞行时舵机受到的空气力矩载荷谱。负载模拟器的加载性能好坏,可以通过其对实际空气力矩的复现精确度来评价。随着各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长足发展,高精度的负载模拟器更加受到重视,因此研制高性能负载模拟器对航天航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十几年间,传统负载模拟器无法消除的多余力一直制约其性能的提高,所以多余力矩的抑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目前结构补偿和控制补偿抑制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本文利用摩擦加载原理设计的新型负载模拟器,加载形式由被动变为主动,理论上能实现多余力矩完全消除。承接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新型负载模拟器理论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对新型负载模拟器摩擦力矩进行理论研究,为后续控制器设计提供依据。分析传统摩擦力矩简单积分的计算方法,根据摩擦磨损原理,提出修正的摩擦力矩计算公式,分别应用于圆环式、圆盘式、扇形式三种摩擦盘结构;应用仿真软件初步验证该公式的合理性,并讨论摩擦盘结构参数对摩擦力矩波动的影响。其次,对加载系统摩擦盘温度场进行研究,为摩擦盘设计提供参考。针对加载过程中摩擦热问题,结合传热学原理,建立摩擦盘的瞬时温度场方程,分析传热过程中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热力学仿真软件解算摩擦盘加载过程的热—机耦合问题,讨论各加载条件对温度场和摩擦力矩波动影响;提出尺寸因子概念,利用仿真软件初步验证其对摩擦盘温度场预估的可行性。最后,对负载模拟器进行系统建模和实验研究。对比线性和非线性系统模型,分析简化模型的可靠性;针对前文得到摩擦力矩波动的特点,以及未校正系统对外部干扰抑制较差的缺点,设计可靠且实用的内模控制器,与PID控制进行仿真比较,验证内模控制器对加载性能提升效果。进一步改进内模控制器,设计鲁棒性更佳的双口内模控制器以抑制摩擦力矩波动,分析其在信号跟踪精度、干扰抑制率、参数变化适应性方面的表现。利用负载模拟器样机进行实验研究,讨论该样机的性能,实验验证内模控制器较PID控制器在静态和动态加载性能的提升效果。
【关键词】:负载模拟器 摩擦力矩 瞬时温度场 内模控制 xPC实时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1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0
  • 1.2 传统负载模拟器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电液负载模拟器的研究成果11
  • 1.2.2 国内电液负载模拟器的研究成果11-13
  • 1.2.3 传统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研究概述13
  • 1.3 国内外摩擦盘研究现状13-17
  • 1.3.1 摩擦模型研究现状13-14
  • 1.3.2 摩擦盘的研究现状14-15
  • 1.3.3 摩擦盘温度场研究现状15-17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新型负载模拟器摩擦力矩分析18-28
  • 2.1 引言18
  • 2.2 系统加载原理与技术指标18-19
  • 2.3 摩擦力矩计算19-27
  • 2.3.1 不同结构摩擦力矩理论计算20-22
  • 2.3.2 修正摩擦力矩计算结果22-23
  • 2.3.3 修正计算模型结果验证23-25
  • 2.3.4 结构参数对摩擦力矩影响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摩擦盘热—机耦合分析28-44
  • 3.1 引言28
  • 3.2 摩擦盘摩擦生热机理28-30
  • 3.2.1 接触分析理论28-29
  • 3.2.2 接触面的摩擦生热理论29-30
  • 3.3 热传导理论30-34
  • 3.3.1 导热机理30
  • 3.3.2 温度场数学表达式30-32
  • 3.3.3 定解条件32-33
  • 3.3.4 热机耦合求解方法33-34
  • 3.4 摩擦副有限元仿真34-43
  • 3.4.1 基本假设和分析过程34
  • 3.4.2 摩擦盘结构尺寸与材料参数34-35
  • 3.4.3 接触属性分析35-37
  • 3.4.4 加载压力对圆环式摩擦盘温度场影响37-40
  • 3.4.5 相对转速对摩擦盘温度场影响40-41
  • 3.4.6 圆盘式结构的尺寸因子与温度场关系研究41-43
  • 3.5 本章小结43-44
  • 第4章 系统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44-66
  • 4.1 引言44
  • 4.2 新型负载模拟器数学建模44-52
  • 4.2.1 动力机构建模44-49
  • 4.2.2 摩擦环节建模49-50
  • 4.2.3 其他环节建模50-52
  • 4.3 新型负载模拟器系统性能分析52-55
  • 4.3.1 系统基本控制策略仿真52-54
  • 4.3.2 影响新型负载模拟器加载性能因素分析54-55
  • 4.4 新型负载模拟器内模控制策略研究55-65
  • 4.4.1 基本内模控制器设计55-59
  • 4.4.2 双口内模控制原理59-60
  • 4.4.3 负载模拟器双口内模控制仿真研究60-62
  • 4.4.4 不确定参数对系统影响62-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5章 负载模拟器试验研究66-73
  • 5.1 引言66
  • 5.2 实验系统组成66-67
  • 5.3 加载实验研究67-72
  • 5.3.1 系统固有干扰实验研究67-69
  • 5.3.2 负载模拟器静态加载实验69-71
  • 5.3.3 负载模拟器动态加载实验71-72
  • 5.4 本章小结72-73
  • 结论73-74
  • 参考文献74-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9-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辉;一类输入受限的内模控制器[J];自动化仪表;1997年09期

2 舒迪前;自校正内模控制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3 陈娟;郭敏;彭亚为;祁欣;;基于新型滤波器的内模控制器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4 石中锁,孙一康,舒迪前;一种鲁棒自校正内模控制器及其全局收敛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薛薇,石秀敏,齐国元;改进的大纯滞后过程的内模控制器研究[J];电气传动;2005年03期

6 陈丹,王劭伯;内模控制器参数的智能整定[J];仪器仪表学报;2002年S1期

7 于立业,徐林,张宇献,王建辉,顾树生;一类时滞系统内模控制器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8 于湘涛,刘红军,褚明珠,代悦;过热汽温模糊内模控制器的设计[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9 袁德成,黄聪明;一种新的内模控制器——VIMC设计[J];北京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10 谭永红;;内模控制器的在线智能整定方法[J];自动化仪表;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于立业;徐林;张宇献;王建辉;顾树生;;一类时滞系统内模控制器设计[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三)[C];2005年

2 王献峰;薛薇;石东;高建强;;滤波器在离散过程内模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宁;陈庆伟;姜建芳;胡维礼;;一种具有高阶无静差特性的内模控制器[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8年

4 赵文杰;于志强;;基于鲁棒性能的内模控制器优化设计[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刘乐星;余文休;;智能自适应内模控制器[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6 王钊;李树荣;;鲁棒2-DOF内模控制器设计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7 刘宜成;赵曜;葛青;;H_2/H_∞最优的内模控制器设计[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翔;基于传输延时方法的线性系统采样输出同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邓雨;新型负载模拟器摩擦副及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刘宜成;基于H_2/H_∞优化的内模控制器设计[D];四川大学;2003年

4 胡斌;基于PLS模型的多回路内模控制器设计[D];浙江大学;2010年

5 徐文敏;流态化石膏煅烧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6 薛继斌;机炉非线性对象模型及控制方案对比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7 王光林;基于解耦内模控制器的锅炉燃烧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8 郜娜;基于渐近闭环辨识的不稳定对象控制系统维护的方法[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任娟娟;机炉负荷控制非线性模型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1021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21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