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飞翼舰载无人机着舰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0:38

  本文关键词:飞翼舰载无人机着舰控制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飞翼舰载无人机 着舰轨迹线 鲁棒自适应控制 纵向甲板运动补偿


【摘要】:飞翼舰载无人机着舰段轨迹跟踪要求高、控制难度大、干扰因素多,是舰载机使用的核心难点。加之其特殊的气动布局导致的横侧向稳定性差,纵向操纵效率低等问题,使得无人机着舰段成为飞行事故的高发段。本文在对着舰段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飞翼无人机动态着舰轨迹线和纵横向控制律,解决了飞翼无人机定点着舰的引导与控制问题。在精确分析航母运动对着舰点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的气动性能、操纵性能、机动性能和模态特性,参考有人机着舰轨迹和控制要求,设计了具有进场平飞、下滑引导和甲板运动补偿三个阶段的飞翼无人机着舰段轨迹线,实现了理想着舰点动态跟踪。依据着舰轨迹线各阶段的控制要求,综合考虑法向加速度和俯仰角速度的控制需求,应用RSLQR-L1控制理论设计了以C*为内回路的高度控制器,实现了高度的准确跟踪;针对飞翼无人机耦合特性和横航向不稳特性,设计了耦合补偿机制和横侧向增稳控制律,在此基础上应用RSLQR方法设计了以滚转角为内回路的航迹跟踪控制器,解决了着舰过程的航路跟踪问题。根据航母扰动运动造成的着舰点移动对飞翼无人机着舰精度的影响,设计了着舰点垂直运动补偿网络,提高了甲板运动补偿段轨迹跟踪精度,增加了着舰成功率。最后,应用matlab软件搭建了飞翼无人机着舰段的数值仿真环境,对模型不确定性、大气风场、航母运动及甲板沉浮等情况进行了综合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飞翼无人机着舰轨迹线不受航母运动情况的影响,各阶段控制律满足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系统鲁棒性、准确性和快速性的需求。
【关键词】:飞翼舰载无人机 着舰轨迹线 鲁棒自适应控制 纵向甲板运动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4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4
  • 注释表14-15
  • 缩略词15-16
  • 第一章 绪论16-23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6-17
  • 1.2 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现状17-21
  • 1.2.1 舰载无人机着舰回收现状17-18
  • 1.2.2 舰载无人机着舰回收应考虑的环境因素18-19
  • 1.2.3 无人机控制律研究现状19-21
  • 1.2.4 甲板运动补偿研究现状21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21-23
  • 第二章 对象建模与特性分析23-36
  • 2.1 引言23
  • 2.2 甲板运动建模23-28
  • 2.2.1 甲板几何模型23
  • 2.2.2 舰的航行运动23-24
  • 2.2.3 舰的扰动运动24-28
  • 2.3 样例舰载无人机建模28-31
  • 2.3.1 对象描述28
  • 2.3.2 坐标系28-30
  • 2.3.3 力和力矩计算30
  • 2.3.4 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30-31
  • 2.4 对象特性分析31-35
  • 2.4.1 基本性能31-33
  • 2.4.2 机动性能33
  • 2.4.3 操纵性能分析33-34
  • 2.4.4 模态分析34-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舰载机着舰引导律设计36-46
  • 3.1 引言36
  • 3.2 舰载机着舰航线36-40
  • 3.2.1 目视进场及FLOLS着舰航线37-39
  • 3.2.2 ILS进场及AWCLS着舰航线39-40
  • 3.3 目标无人舰载机进场着舰轨迹线设计40-45
  • 3.3.1 着舰段引导律设计41-43
  • 3.3.2 舰载机下滑着舰相关参数的确定43-45
  • 3.3.3 舰载机着舰段控制目标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自主着舰纵横向控制律设计46-75
  • 4.1 引言46
  • 4.2 控制方法原理介绍46-52
  • 4.2.1 RSLQR控制原理47-49
  • 4.2.2 L1自适应控制原理49-52
  • 4.3 耦合补偿设计52-56
  • 4.3.1 惯性耦合补偿52-54
  • 4.3.2 运动耦合补偿54-55
  • 4.3.3 操纵耦合补偿55-56
  • 4.4 纵向控制律设计56-65
  • 4.5 横侧向控制律设计65-70
  • 4.5.1 增稳控制律设计65-67
  • 4.5.2 侧向航迹跟踪控制律设计67-70
  • 4.6 甲板运动补偿器设计70-74
  • 4.6.1 理想着舰点三维运动对着舰精度的影响分析70-71
  • 4.6.2 理想着舰点垂直运动补偿器设计71-74
  • 4.7 本章小结74-75
  • 第五章 仿真验证75-86
  • 5.1 引言75
  • 5.2 控制系统鲁棒性验证75-82
  • 5.2.1 模型不确定性对着舰系统的影响验证75-78
  • 5.2.2 风扰动对着舰系统的影响验证78-82
  • 5.3 理想着舰点沉浮运动补偿效果验证82-84
  • 5.4 舰船航行速度和遭遇角对着舰精度的影响84-85
  • 5.5 本章小结85-8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6-88
  • 6.1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总结86-87
  • 6.2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1
  • 致谢91-9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华;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研究飞翼方案[J];国际航空;1996年01期

2 巨晓松;陈伯圣;;空中“隐形者”飞翼飞机[J];航空知识;2005年11期

3 李杰;“飞镖”飞去又飞来——飞翼机发展始末[J];航天;2000年06期

4 董波;钢林;;二战中的飞翼[J];航空知识;1996年06期

5 王洪玲;胡乐天;刘洪;戴全辉;;飞翼概念设计的广义参数定义及其性能验算[J];力学季刊;2006年02期

6 王鹏;周洲;王睿;;基于分段线性的飞翼布局飞机控制分配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唐毅;周洲;;输油顺序对飞翼飞机的空中配平影响研究[J];飞行力学;2011年03期

8 张友安;王星亮;梁国强;宋磊;;弹性飞翼飞机建模方法[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我国第一艘飞翼船试飞成功[J];民航飞行与安全;1998年04期

10 王钟强;;飞翼沦桑七十年[J];航空世界;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闫溟;白鹏;石永彬;李建华;李茂强;;飞翼布局横航向控制增稳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杜厦;昂海松;;无舵面变体飞翼飞行器机构设计与气动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石春香;罗奇峰;;解决HHT变换中端点飞翼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王汉卫;新“飞翼”高速船投入吴淞长兴航线[N];中国船舶报;2008年

2 中航工业成都所副总设计师 张继高;飞翼——逐渐应用的气动布局[N];中国航空报;2011年

3 记者 林琳 王尚华 梁熙 通讯员 钟茂富;交通撑开腾飞翼 大道贯连崛起梦[N];闽西日报;2013年

4 温坤;德宇航进行新型民机设计试验[N];中国航空报;2011年

5 记者 吕路阳 黄璐聪;小发明 大用途[N];福州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添元;飞翼布局飞机总体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大迎角飞翼布局飞行器非定常气动力分析与建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崔克进;飞翼舰载无人机着舰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郭玲;强扰动下飞翼飞机着陆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王文涛;飞翼平台的降落导引与控制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孔琳玲;飞翼飞行平台强扰动下的飞行边界控制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陈磊;飞翼飞行平台地面滑跑建模与航迹纠偏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高春岩;无尾飞翼式飞行器主动控制的参数化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程思野;斜置飞翼的气动设计与飞行动力学的初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蔡晟;飞翼无人机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分析及自动着陆控制律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张国鑫;飞翼飞机概念设计阶段气动估算、可控性与飞行品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0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30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