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模糊理论的航天器编队协同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5:42

  本文关键词:基于模糊理论的航天器编队协同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小卫星编队 卫星姿态 模糊理论 主从模式 协同控制


【摘要】:微小卫星编队技术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可批量生产及发射等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项航天任务,以满足不同任务需求。随着空间任务的复杂化,编队卫星系统面临着新的考验,提出了更高的控制要求。本文以微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了主从协同控制模式下的编队任务中各卫星的姿态智能控制问题。在经典的控制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智能模糊理论,设计了卫星编队姿态协同模糊控制器。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坐标系及两坐标系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以及几种常用的用于描述卫星姿态的数学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四元数描述法,建立了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与刚体卫星的姿态模型,给出了卫星相对姿态运动学方程及动力学方程,为展开后文的深入研究进行了理论铺垫。鉴于经典的控制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结合更为优化的智能控制技术——模糊控制,介绍了模糊理论的基础知识并给出了模糊控制器设计原则。假设外界环境为理想状态,当编队卫星的绝对期望姿态为某一常值时,设计了经典的PD卫星姿态控制器。但由于实时调节PD参数较为不便,在此基础上结合Mamdani模糊推理法设计了编队卫星姿态协同控制器,并与经典PD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对比。通过仿真结果可以观察到,模糊控制器在控制性能上较经典PD控制器略占优势,但由于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依赖专家经验积累,控制效果取决于隶属函数的划分,因此优势并不明显。在多数情况下,主从模式下的卫星编队的期望姿态并非常值,这是由于卫星在执行空间任务时,自身质量会发生变化且会受到多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对卫星的姿态控制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抑制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等因素,引入鲁棒性较好的模糊滑模与模糊控制器相结合,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
【关键词】:微小卫星编队 卫星姿态 模糊理论 主从模式 协同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448.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主要符号表11-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12-13
  • 1.2 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法的发展现状13-15
  • 1.3 协同控制技术发展概况15-20
  • 1.4 航天器编队飞行任务发展综述20-22
  • 1.4.1 地球勘测任务20-21
  • 1.4.2 深空探测任务21
  • 1.4.3 科学演示任务21-22
  • 1.4.4 军事应用22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22-24
  • 第2章 航天器姿态系统的数学描述24-34
  • 2.1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24-25
  • 2.1.1 坐标系定义24-25
  • 2.1.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25
  • 2.2 航天器姿态运动学及动力学25-34
  • 2.2.1 卫星姿态的数学描述26-31
  • 2.2.2 卫星姿态运动学方程31
  • 2.2.3 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31-32
  • 2.2.4 卫星相对姿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32-34
  • 第3章 模糊理论基础及控制原理34-42
  • 3.1 模糊理论基础34-37
  • 3.1.1 模糊集合的概念及隶属函数34-35
  • 3.1.2 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35-37
  • 3.2 模糊控制原理37-42
  • 3.2.1 模糊控制基本思想37-38
  • 3.2.2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38-39
  • 3.2.3 模糊化与去模糊化39-41
  • 3.2.4 模糊控制规则设计41-42
  • 第4章 编队卫星模糊姿态协同控制器设计42-54
  • 4.1 PD控制器的设计42-44
  • 4.2 编队卫星模糊姿态协同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44-47
  • 4.2.1 模糊化和去模糊化45
  • 4.2.2 隶属函数的选取45-46
  • 4.2.3 模糊控制规则46-47
  • 4.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47-53
  • 4.4 小结53-54
  • 第5章 模糊滑模编队姿态协同控制54-69
  • 5.1 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54-55
  • 5.2 滑模控制系统的设计55-58
  • 5.2.1 滑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55-56
  • 5.2.2 滑模控制系统的控制律56-58
  • 5.3 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58-62
  • 5.3.1 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58-59
  • 5.3.2 自适应律的设计59-61
  • 5.3.3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61-62
  • 5.4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62-68
  • 5.5 小结68-69
  • 结论69-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名三,余世杰,郑诗程,苏建徽;户用光伏电源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3年02期

2 白瑞祥,陈晓艳,费春国;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及控件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2003年S2期

3 陈晓冲,王万平;常规PID控制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仿真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4年12期

4 董红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J];仪器仪表用户;2005年03期

5 蒋红武;麦云飞;;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在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2007年10期

6 殷云华;樊水康;陈闽鄂;;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和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年07期

7 易杰;;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9年09期

8 任毅;朱笑聪;赵克;孙力;;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分析及仿真研究[J];伺服控制;2011年01期

9 张安明;;模糊自适应PID在船舶汽柴机组并联电站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2年01期

10 郭磊;陈文会;刘小民;;模糊自适应PID在汽车底盘测功机中的仿真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枫;;模糊自适应PID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白瑞祥;陈晓艳;费春国;;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及控件实现[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王贵成;汪勇;张占胜;常静;徐心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张胜利;安连祥;;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仿真研究[A];'2002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5 郑时;郑文;金霞;;基于模糊自适应神经推理的区域经济瓶颈诊断系统[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黄银萍;唐志勇;;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控制系统模糊PID控制器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卢京潮;张家明;蔡华;;飞机横侧向通道模糊自适应调参控制律设计[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胥良;郭松林;孙桂兰;李忠勤;;基于预测模型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在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郭荣祥;沙峰;赵金凤;;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在换热站自动控制中的研究[A];自动化技术与冶金流程节能减排——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学友;穆慧灵;陈坤红;张屹;施婕;李锋凯;;模糊PID算法控件的简化实现[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文吉;模糊控制系统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2 赵国亮;欠驱动非线性系统的张量积模糊自适应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缪志农;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郝万君;模糊建模与控制及其在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方炜;空天飞行器再入飞行的模糊自适应预测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张松涛;模糊多模型船舶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7 王志勇;基于模糊混沌的板形识别与控制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8 韩京元;非线性板球系统的监督分层智能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吴学礼;两类非线性过程的智能控制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杨光友;混合粒子群优化及其在嵌入式智能控制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恒;基于模糊PID的电热前床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西密;无人艇建模及操纵运动仿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司亚楠;罐装SO_2用于制糖澄清工段的硫熏强度模糊PID控制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张若谷;蒸汽锅炉燃烧系统不同工况特性分析及控制方案研究设计[D];广西大学;2014年

5 陈优;基于模糊-PID的ATO系统速度控制算法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6 王士力;基于节能控制系统的模糊自适应PID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7 沈建新;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水处理PH值控制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5年

8 边志坚;模糊PID在铸锭炉温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9 林琳;中央空调蒸发器建模与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10 徐宁;维生素C生产过程中浓缩工段温度控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5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65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