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前喷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22:42

  本文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前喷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燃冲压发动机 燃料前喷 冷却 掺混 燃烧效率


【摘要】: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核心部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提升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和困难,本文重点调研和分析了热防护、燃烧的主要问题、激波边界层分离对隔离段性能的影响和隔离段内的摩擦阻力四方面。基于理想的Brayton循环,通过建立隔离段内提前喷射燃料、燃烧过程和膨胀过程的控制方程组,在Matlab中构建能够描述带前喷发动机性能的程序。在隔离段内喷射燃料(或水蒸气),假设这部分燃料不燃烧,由于降低了燃烧室进口温度,在给定燃烧室出口最大温度时,也就增大了燃烧室喷射燃料的潜力和工质的流量,提高了发动机比推力,但会降低燃料经济性。由于前喷燃料量较小,并且甲烷与水蒸气具有相似性(相对分子质量和定压比热容相近),所以前喷甲烷与水蒸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相近。考虑到前喷燃料对隔离段分离区吹除、壁面的隔热作用、减阻和抗反压能力的影响,在Fluent中进行冷态数值仿真,重点研究前喷的气动性能。分析了影响前喷效果发挥的不同喷射方案,探究了不同方案下对发动机上述方面的影响。定义了发动机的掺混效率、总压恢复系数和隔离段出口气流不均匀度。结果表明,一方面,小角度小当量比即可吹除分离区,喷射对于提高隔离段壁面热防护能力效果显著,即使是大当量比喷射,在隔离段出口掺混也能达到较高水平,此外,喷射加重了隔离段出口气流压力不均匀性,对温度不均匀性影响较小,改善了马赫数的不均匀性,有利于组织燃烧,大当量比中等角度喷射对抗反压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前喷增加了隔离段的总压损失,喷射位置在隔离段前半部分是,中等当量比垂直喷射将会导致进气道不起动。总之,从冷态前喷的气动性能看,隔离段内提前喷射燃料的利大于弊。分析了前喷情况下的燃烧性能。固定发动机总当量比,探究了无前喷时的不同支板/后壁面喷油比例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当量比前壁面喷油、不同喷油位置和塔桥结构对发动机燃烧效率、摩擦阻力和反压前传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当量比前喷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摩擦阻力,并且在分担支板部分喷油时,可以有效控制压力前传;再增大当量比后,前壁面喷油替代支板变为压力前传的主导因素;合理的塔桥尺寸和安放位置可以有效抑制压力前传,但是却降低了燃烧效率,并且在前壁面大当量喷射情况下会失效。
【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 燃料前喷 冷却 掺混 燃烧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235.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本文研究背景10-13
  • 1.1.1 高超声速技术及超燃冲压发动机10
  • 1.1.2 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提升面临的一些挑战10-13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3.1 进气道内的燃料喷注15-17
  • 1.3.2 隔离段内燃料前喷的实验研究17-19
  • 1.3.3 国内研究现状19
  • 1.3.4 研究现状小结19-21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21-22
  • 第2章 燃料前喷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理想分析22-30
  • 2.1 引言22
  • 2.2 燃料前喷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热力过程分析22-24
  • 2.3 燃料前喷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24-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燃料前喷发动机冷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30-67
  • 3.1 引言30
  • 3.2 数值模拟方法及喷射方案分析30-34
  • 3.2.1 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30-31
  • 3.2.2 网格无关性验证31-32
  • 3.2.3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32-34
  • 3.2.4 喷射方案分析34
  • 3.3 燃料前喷吹除效果分析34-39
  • 3.3.1 隔离段性能及流场品质评价方法34-36
  • 3.3.2 燃料前喷对隔离段附面层吹除分析36-39
  • 3.4 燃料前喷减阻效果影响分析39-46
  • 3.4.1 喷射位置对减阻效果的影响39-42
  • 3.4.2 喷射孔径对减阻效果的影响42-43
  • 3.4.3 喷射角度对减阻效果的影响43-44
  • 3.4.4 喷射当量比对减阻效果的影响44-45
  • 3.4.5 单双侧喷射对减阻效果的影响45-46
  • 3.5 燃料前喷对隔离段壁面的冷却性能影响分析46-50
  • 3.5.1 喷射位置对冷却性能的影响46-47
  • 3.5.2 喷射孔径对冷却性能的影响47
  • 3.5.3 喷射角度对冷却性能的影响47-48
  • 3.5.4 喷射当量比对冷却性能的影响48-50
  • 3.5.5 单双侧喷射对冷却性能的影响50
  • 3.6 燃料前喷对隔离段掺混性能影响分析50-54
  • 3.6.1 喷射位置对掺混效率的影响50-51
  • 3.6.2 喷射孔径对掺混效率的影响51-52
  • 3.6.3 喷射角度对掺混效率的影响52-53
  • 3.6.4 喷射当量比对掺混效率的影响53-54
  • 3.6.5 单双侧喷射对掺混效率的影响54
  • 3.7 燃料前喷对隔离段出口气流不均匀度的影响分析54-61
  • 3.7.1 喷射位置对出口气流不均匀度的影响54-56
  • 3.7.2 喷射孔径对出口气流不均匀度的影响56-57
  • 3.7.3 喷射角度对出口气流不均匀度的影响57-58
  • 3.7.4 喷射当量比对出口气流不均匀度的影响58-60
  • 3.7.5 单双侧喷射对出口气流不均匀度的影响60-61
  • 3.8 燃料前喷对隔离段抗反压能力影响的分析61-65
  • 3.9 本章小结65-67
  • 第4章 燃料前喷发动机燃烧流场数值模拟研究67-92
  • 4.1 引言67
  • 4.2 模型简介及冷态流场数值模拟67-70
  • 4.2.1 模型介绍及燃烧效率定义67-69
  • 4.2.2 冷态数值仿真结果69-70
  • 4.3 支板/后壁面喷油比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70-74
  • 4.4 不同前壁面/支板/后壁面喷油比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74-84
  • 4.4.1 前壁面小当量比下变喷射角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74-77
  • 4.4.2 前壁面喷射当量比极限的分析77-81
  • 4.4.3 前壁面喷射位置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81-84
  • 4.5 塔桥结构对反压前传的影响研究84-91
  • 4.5.1 塔桥位置对反压前传的影响研究84-88
  • 4.5.2 塔桥结构抑制反压前传的极限喷射量初步研究88-91
  • 4.6 本章小结91-92
  • 结论92-94
  • 参考文献94-9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98-100
  • 致谢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云;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第一个40年[J];飞航导弹;2002年09期

2 王永寿;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取得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最高推力[J];飞航导弹;2002年12期

3 刘敬华,童建忠,邢君波,徐逸梅;国外磁流动力学能量旁路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展概况——一种新型高速冲压发动机[J];飞航导弹;2003年09期

4 野舟;美国空军开始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J];战术导弹技术;2004年03期

5 沈剑 ,王蕾;骑波飞行器计划在飞行中演示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系统[J];飞航导弹;2004年07期

6 梁晓霞;;印度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取得突破[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6年01期

7 杨英;魏国福;;澳大利亚进行两次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J];飞航导弹;2006年11期

8 鲍文;秦江;周伟星;于达仁;;一种新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闭式冷却循环[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9 王莉;严明;;超燃冲压发动机进入静态试验阶段[J];飞航导弹;2009年04期

10 刘佳;丛敏;;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试验亚燃/超燃冲压发动机[J];飞航导弹;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宇;陈立红;;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进展与思考[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崔涛;于达仁;鲍文;;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模式转换的突变、滞后、分岔及建模方法[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3 周林;孙德军;杨基明;;超燃冲压发动机实际工况的性能分析[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4 于达仁;崔涛;鲍文;;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控制问题[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5 李俊红;程晓丽;沈清;;基于喷管出口压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预测理论与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邢建文;郑忠华;宋文艳;杨阳;;反应机理对数值模拟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杨顺华;钱炜祺;肖保国;乐嘉陵;;化学动力学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徐林;张中伟;许正辉;赵高文;;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防护技术[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9 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恩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1所研究员 马会明;五大关健动力技术 决定“高超”命运[N];中国航天报;2012年

2 逸文;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N];中国航空报;2013年

3 沈剑;X-51A超燃冲压发动机完成地面试验[N];中国航天报;2008年

4 青云;X-51A进一步接近飞行[N];中国航空报;2007年

5 翁宗波 曹望 李雷;“乘波者”抓住了最后机会[N];解放军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彪;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朗;一种向低速域扩展的化学反应流动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曹瑞峰;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转换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章思龙;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膜复合冷却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兰;超燃冲压发动机整机非结构网格并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6 邢建文;化学平衡假设和火焰面模型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7 姚照辉;考虑飞/推耦合特性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黄兴;超燃冲压发动机特性计算与一体化设计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西耀;超燃冲压发动机非定常流动数值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2年

10 邓维鑫;宽范围马赫数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组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壮壮;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壁厚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学夫;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供应系统方案设计与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升升;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前喷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周有新;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主动冷却结构强化换热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和舒;超燃冲压发动机最大推力稳态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韦又毓;含有两相流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曹瑞峰;面向控制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维建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超;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与优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李鳌;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试验燃油供应系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于田;超燃冲压发动机模态转换突变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5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095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