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狭缝间碳氢燃料微小火焰特性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平板狭缝间碳氢燃料微小火焰特性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氢燃料 微尺度燃烧 熄火距离 脉动火焰 自由基
【摘要】:随着MEMS技术的进步,以及商用便携式设备和微型飞行器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的便携式微能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常规尺度的燃烧器,当微燃烧器的特征尺寸在毫米量级时,微燃烧器的表面积体积比迅速增大,导致微尺度燃烧存在反应物停留时间短、壁面热损失大、化学熄火加剧等困难,这些因素会促使微尺度火焰出现不稳定甚至熄火。本文采用实验方法考察了平板狭缝间不同碳氢燃料/空气预混火焰的特性,探索了微通道中导致火焰不稳定和熄火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微尺度火焰的燃烧现象和理论。首先测量了平板狭缝火焰燃烧装置中碳氢燃料预混火焰的熄火距离,考察了燃料种类、燃烧器壁面温度、当量比和出口速度对预混火焰熄火距离的影响。实验发现,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的熄火距离大于正丁烷/空气预混火焰的熄火距离,丙烷/空气预混火焰的熄火小于正丁烷/空气预混火焰的熄火距离,乙烷/空气预混火焰的熄火距离最小。对影响火焰熄火距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壁面温度越高,火焰的热损失越小,熄火距离也越小。当量比越高,燃烧反应越强烈,火焰的熄火距离也越小。随着燃料预混气的出口速度增加,火焰的熄火距离先是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然后采用高速摄影观察了火焰熄火的动态。结果表明,随着平板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火焰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火焰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平板间距的减小,火焰的位置逐步升高。第二阶段,火焰处于规律性的脉动阶段,火焰的脉动频率和平板间距无关。第三阶段,火焰熄灭,当平板间距小于熄火距离时,火焰不能维持在脉动状态而熄灭。对不同燃料的空气预混火焰脉动频率进行了比较,乙烷和丙烷的空气预混火焰脉动频率大于正丁烷/空气预混火焰的脉动频率,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的脉动频率最小。不同燃料/空气预混火焰的脉动范围也不相同,正丁烷/空气预混火焰的脉动范围最大,丙烷和乙烷的空气预混火焰的脉动范围大于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的脉动范围。最后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PLIF)在不同的壁面温度和平板间距下对不同燃料预混火焰中OH自由基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分析了OH自由基的分布规律,并考察了火焰位置随平板间距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平板间距减小,火焰中OH自由基的最大浓度下降,随着壁面温度升高,火焰中OH自由基的最大浓度增大。随着平板间距的减小,火焰位置初始保持稳定,当达到特定的距离时,火焰快速的向下游移动,直至火焰熄灭,且壁面温度越高,火焰位置越靠近喷嘴。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微尺度燃烧理论,为微尺度燃烧器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为有效提升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碳氢燃料 微尺度燃烧 熄火距离 脉动火焰 自由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3
- 1.1 微尺度燃烧的背景10-11
- 1.2 微燃烧器存在的主要问题11-12
- 1.3 微通道中微尺度燃烧的研究进展12-21
- 1.3.1 熄火距离的研究12-15
- 1.3.2 操作参数对微尺度燃烧的影响15-17
- 1.3.3 微通道内的火焰形态17-19
- 1.3.4 微通道内火焰中的OH自由基分布19-21
- 1.4 本文研究内容21-23
- 2 平板狭缝间微小火焰的熄火距离23-31
- 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23-26
- 2.2 实验结果及分析26-29
- 2.2.1 四种碳氢燃料预混火焰的熄火距离26-27
- 2.2.2 当量比对熄火距离的影响27-28
- 2.2.3 燃料预混气出口速度对熄火距离的影响28-29
- 2.3 小结29-31
- 3 平板狭缝间微小火焰的火焰形态31-41
- 3.1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31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31-39
- 3.2.1 随平板间距变化预混火焰的不同形态31-35
- 3.2.2 火焰脉动的频率和脉动区间35-39
- 3.3 小结39-41
- 4 平板狭缝间微小火焰的OH基分布41-53
- 4.1 碳氢燃料链式反应理论41-42
- 4.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42-45
- 4.2.1 OH自由基及其测量方法42-43
- 4.2.2 实验装置43-44
- 4.2.3 实验方法44-45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45-52
- 4.3.1 丙烷预混火焰中OH自由基分布图45-48
- 4.3.2 实验结果分析48-52
- 4.4 小结52-53
- 5 结论和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岳,雷宇,张孝谦,J.Konig,C.Eigenbrod;浮力对皱折锋面预混V形火焰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2 王伟刚,孔文俊,张培元;低压环境下热薄固体燃料表面火焰传播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3 丁以斌;孙金华;何学超;尹艺;徐耀;黄新杰;;锆粉尘云的火焰传播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4 肖原;任坦;王双峰;胡俊;赵建福;;窄通道内热厚材料表面火焰传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5 王凯全;乐林;黄勇;齐经济;周琪;;倾斜状态汽油火焰传播特性的试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年09期
6 薛治家;于庆波;刘慧;史俊瑞;;过滤燃烧火焰锋面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7 徐立长;;介绍英国建筑材料的表面火焰传播分级方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0年03期
8 王海晖,王清安,黄强;空间方位对木材燃烧火焰传播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1年02期
9 王海晖,王清安,黄强;木材燃烧火焰传播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10 王海晖;王清安;;木条及其框架火焰传播规律的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晓楠;;火焰传播模型的分析与探讨[A];2007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庞磊;吕良海;姚伟;;不同燃气浓度下室内燃气爆燃火焰波及范围分布特征[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王成;卢捷;宁建国;;煤气爆炸极限及火焰传播规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4 王双峰;肖原;任坦;胡俊;;弱对流条件下固体材料表面火焰传播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应展烽;陈志华;范宝春;;管内燃烧爆炸过程中火焰与方柱相互作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成;宁建国;;不同环境条件下煤气爆炸特性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忠良;声作用下涡与火焰耦合影响NO_x生成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段强领;高压氢气泄漏自燃机理及其火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袁野;甲烷三重火焰传播与形态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岳;重力对稀燃弱湍流预混V形火焰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2年
5 丁以斌;锆粉云火焰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宋占兵;预混火焰在狭缝中的传播机理与熄灭条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秋红;锆粉云瞬态火焰及连续喷射火焰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周杰;DME与丙烷层流稀释扩散火焰的抬升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杨斌;苯/氧气及丁醇/氧气火焰的VUV光电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王强;不同环境条件下扩散射流火焰形态特征与推举、吹熄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情;高温高压燃烧弹平台建设及其在若干运输燃料组分火焰传播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年志远;平板狭缝间碳氢燃料微小火焰特性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苏航;定容微小空间内低碳烷烃/空气火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徐宗;小型管道内气体燃烧火焰传播规律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5 赵雪林;密闭管道内低浓度甲烷着火及火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高远;多孔介质对火焰及压力波抑制作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俞卓均;基于物理的火焰声音生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李龙欢;球形火焰半径测量技术研究及计算机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9 陈强强;中餐灶火焰适配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10 高玉刚;管道中可燃气体燃爆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7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12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