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热声振荡与传热恶化的机理及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20:21

  本文关键词: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热声振荡与传热恶化的机理及预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热声振荡 传热恶化 预测关系式


【摘要】: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于燃烧放热和气动加热引起的极端恶劣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材料热防护问题。采用吸热型碳氢燃料作为冷却剂的再生冷却,通过燃料的物理热沉和化学热沉吸收热量,可以高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再生冷却通道内,碳氢燃料工作压力高于其临界压力,超临界压力下热物性特殊变化引发了复杂的流动传热现象。因此,研究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的流动传热过程对再生冷却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流动传热过程的研究虽然较为丰富,但是对热声振荡和传热恶化的机理以及预测问题还少见报道。本文基于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RP-3航空煤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首先,对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在竖直上升圆管内的非稳定流动换热和稳定流动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1)对于非稳定流动换热,填补了过渡区热声振荡形成机理、临界条件、振荡后换热性能量化预测研究的欠缺。研究表明:进口雷诺数低于4100时,厚的热边界层促发黏性边界层的周期性不稳定,出现了热声振荡现象。随着热流密度或压力提高,黏性边界层波动减弱,热声振荡减弱。随着质量流率提高,热边界层转捩过程缩短,热声振荡也受到抑制。同时,振荡壁温高于拟临界温度后,周期性的拟沸腾效应会进一步加剧热声振荡现象。采用进口拟过冷度和出口拟相变数两个无量纲数描述稳定性边界,首次建立了利用运行参数对热声振荡预测的关系式,以及振荡后换热预测的关系式。2)对于稳定流动换热,详细考察了传热恶化的形成机理,解决了换热的量化预测问题。研究表明:低质量流率下,过渡区传热恶化是由浮升力和热加速引起的,采用浮升力项和热加速项修正建立了换热关系式,湍流区传热恶化是由浮升力引起的,采用浮升力项修正建立了换热关系式。高质量流率下,过渡区传热恶化是由浮升力引发的,湍流区传热恶化是由类膜态沸腾导致的,分别采用密度项和导温系数项修正建立了过渡区和湍流区的换热关系式。其次,在数值方法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对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在竖直圆管和水平圆管内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与实验研究不同,根据热流密度选择不同的管道长度,以获得完整的流动换热过程。1)对于竖直圆管,着重考察了传热恶化的形成机理和临界条件,研究表明:低主流温度区和高主流温度区发现了两类传热恶化现象。前者对应管段近壁湍动能和壁面剪切力异常分布,传热恶化是由热加速引起的;后者对应管段径向流速和近壁质量流率异常分布,传热恶化是由不平衡压差引起的,是一种类膜态沸腾现象。首次构建了类膜态沸腾的作用机制,解决了类膜态沸腾作用的临界条件预测问题,其热流密度临界值与质量流率和压力之间均呈线性增长关系。2)对于水平圆管,重点分析了二次流的演变规律、二次流对传热恶化的影响机制、二次流作用的量化预测等问题,研究表明:拟临界区强二次流效应与类膜态沸腾效应叠加,出现了沿管周向非均匀的传热恶化现象。通过格拉晓夫数表征二次流的影响,建立了管顶部和管底部换热差异的预测关系式。最后,基于再生冷却通道的实际结构和受热方式,对通道顶壁面外侧施加恒定热流密度和恒定温度条件下方形通道内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的流动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着重解决了固壁热传导和传热恶化的耦合机制以及固壁内侧的热流密度量化预测问题。1)恒定外壁热流密度条件下,研究表明:传热恶化出现在拟临界区,表现为加热侧内壁面壁温突增且热流密度剧减的综合特征。采用温度项修正建立了该换热情况下加热侧内壁面和侧壁面内侧热流密度的预测关系式。2)恒定外壁温度条件下,研究表明:传热恶化出现在壁面流体比热容达到峰值以后,仅表现为加热侧内壁面热流密度异常减小的单一特征。采用体积热容项修正建立了加热侧内壁面和侧壁面内侧热流密度的预测关系式。
【关键词】: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热声振荡 传热恶化 预测关系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3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20
  • 主要符号表20-23
  • 1 绪论23-4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3-2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6-41
  • 1.2.1 热物理性质26-28
  • 1.2.2 流型可视化28-30
  • 1.2.3 非稳定流动30-32
  • 1.2.4 传热恶化32-37
  • 1.2.5 二次流效应37-38
  • 1.2.6 热裂解和结焦对换热的影响38-39
  • 1.2.7 对流换热关系式39-41
  • 1.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41-42
  • 1.4 本文主要工作42-44
  • 2 实验系统及不确定度分析44-57
  • 2.1 引言44
  • 2.2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44-49
  • 2.2.1 实验系统44-47
  • 2.2.2 参数测量47-49
  • 2.2.3 实验步骤49
  • 2.3 实验工质49-53
  • 2.4 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分析53-56
  • 2.4.1 数据处理53-54
  • 2.4.2 不确定度分析54-56
  • 2.5 本章小结56-57
  • 3 竖直圆管内航空煤油热声振荡实验分析57-72
  • 3.1 引言57
  • 3.2 热声振荡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57-66
  • 3.2.1 热声振荡机理57-61
  • 3.2.2 热流密度的影响61-63
  • 3.2.3 质量流率的影响63-65
  • 3.2.4 运行压力的影响65-66
  • 3.3 热声振荡临界条件与换热预测66-70
  • 3.3.1 热声振荡临界条件66-69
  • 3.3.2 振荡后换热预测69-70
  • 3.4 本章小结70-72
  • 4 竖直圆管内航空煤油传热恶化实验分析72-94
  • 4.1 引言72
  • 4.2 高流量下的传热恶化机理与换热预测72-84
  • 4.2.1 过渡区73-78
  • 4.2.2 湍流区78-84
  • 4.3 低流量下的传热恶化机理与换热预测84-92
  • 4.3.1 过渡区84-89
  • 4.3.2 湍流区89-92
  • 4.4 本章小结92-94
  • 5 圆管内航空煤油传热恶化数值分析94-122
  • 5.1 引言94
  • 5.2 数理模型与数值方法94-99
  • 5.2.1 物理模型94-95
  • 5.2.2 控制方程95-96
  • 5.2.3 网格划分与数值方法96-97
  • 5.2.4 模型与数值方法验证97-99
  • 5.3 竖直圆管内传热恶化分析99-112
  • 5.3.1 换热特性概述99-100
  • 5.3.2 热物性对传热恶化的影响100-101
  • 5.3.3 低温区传热恶化机理:热加速效应101-104
  • 5.3.4 高温区传热恶化机理:类膜态沸腾效应104-107
  • 5.3.5 热加速引发传热恶化的临界条件107-109
  • 5.3.6 类膜态沸腾传热恶化的临界条件109-112
  • 5.4 水平圆管内传热恶化分析112-120
  • 5.4.1 换热特性概述112-114
  • 5.4.2 二次流演变规律114-118
  • 5.4.3 二次流对传热恶化的影响118-119
  • 5.4.4 二次流效应预测119-120
  • 5.5 本章小结120-122
  • 6 非对称受热方形通道内航空煤油传热恶化数值分析122-137
  • 6.1 引言122-123
  • 6.2 数理模型与数值方法123-124
  • 6.3 定外壁热流条件下的换热分析124-132
  • 6.3.1 换热特性概述124-126
  • 6.3.2 传热恶化与固壁热传导的耦合机制126-130
  • 6.3.3 内壁热流密度预测130-132
  • 6.4 定外壁温度条件下的换热分析132-136
  • 6.4.1 换热特性概述132-133
  • 6.4.2 传热恶化与固壁热传导的耦合机制133-135
  • 6.4.3 内壁热流密度预测135-136
  • 6.5 本章小结136-137
  • 7 结论与展望137-140
  • 7.1 结论137-138
  • 7.2 创新点138
  • 7.3 展望138-140
  • 参考文献140-14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148-149
  • 致谢149-150
  • 作者简介150


本文编号:1133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133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