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研究捷联惯导系统误差传播特性的方法
本文关键词:一种新的研究捷联惯导系统误差传播特性的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捷联惯导系统 误差传播 自控终点散布 定量分析
【摘要】:针对飞行器纯惯性导航条件下自控终点散布的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分析研究捷联惯导系统误差传播特性的方法。把初始对准的三个误差角看作系统状态初值,引起的导航误差传播为零输入响应,把机体系中三个陀螺常值漂移和三个加速度零偏看作系统输入,引起的导航误差传播为零状态响应。采用单一变量法,通过导航仿真,逐个研究九个因素引起的误差传播特性,并进行多项式拟合,分别得到各个变量引起的导航误差的解析表达式。根据叠加性原理,得到九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航误差随时间变化的解析表达式。仿真表明,此方法切实可行,通过解析表达式求得的位置误差和姿态误差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实际值相比,位置估计误差为0.2″(3σ),姿态估计误差为0.2″(3σ),此方法对于导航误差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作者单位】: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分类号】:V249.3
【正文快照】: 0引言引起捷联惯导系统导航误差的主要因素是初始对准误差和惯性器件的测量误差,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纯惯性导航条件下飞行器的自控终点散布大小。目前,对于飞行器在纯惯性导航条件下自控终点散布的计算一般是采用仿真的方法,每一次仿真得到一个具体的自控终点散布值。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长亮;雷虎民;;捷联惯导系统姿态算法误差的频域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周亢;闰建国;屈耀红;;捷联惯导系统姿态测量算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年06期
3 石小稳;秦永元;;基于Matlab/Simulink捷联惯导系统快速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1期
4 戴邵武;贺毅;徐胜红;郭少军;;舰载导弹捷联惯导系统原位标定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9期
5 周文君;刘进;雷宏杰;;一种面向捷联惯导系统设计/验证的仿真平台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1年06期
6 赵勇,崔中兴,程慧俐;双机捷联惯导系统管理软件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7 许刚,陆恺,田蔚风;船用捷联惯导系统的姿态算法研究[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1997年04期
8 张京妹,郭富强;捷联惯导系统的真锥误差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柴卫华,杜亚东,张树侠;捷联惯导系统可观测性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王艳东,范跃祖;捷联惯导系统多位置对准研究[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卫权;程建华;;提高捷联惯导系统精度的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3年惯性技术科技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裴海龙;张谦;罗沛;;一种小型捷联惯导系统设计[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丁杨斌;申功勋;;一种新的大飞机捷联惯导系统划船误差补偿算法[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京书;许江宁;查峰;覃方君;;捷联惯导系统旋转调制技术发展综述[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5 耿延睿;滕继涛;崔中兴;房建成;;捷联惯导系统划船效应补偿设计的新方法[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云奔;;四个双自由度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冗余设计研究[A];2003年惯性仪表与元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阳;沈军;缪玲娟;;DSP技术在陆用激光捷联惯导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8 程建华;沈振君;王鑫哲;;基于IMU旋转的捷联惯导系统单轴旋转方案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9 段小庆;王宏力;郑佳华;;高动态下捷联惯导系统姿态算法比较研究[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王健;华燕某型捷联惯导系统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N];中国航空报;2013年
2 郭玉胜;历久弥新的质量组歌[N];中国航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宗涛;高动态捷联惯导系统的并行实现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毛玉良;激光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误差辨识与修正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3 刘育浩;适于惯性制导炸弹的捷联惯导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程子健;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王庭军;旋转式捷联惯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谭红力;航弹族低成本捷联惯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张红良;陆用高精度激光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误差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捷联惯导系统的系统级全参数标定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夏明波;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标定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朱莉;旋转式捷联惯导系统晃动基座自对准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燕;捷联惯导系统的算法研究及其仿真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万亮;捷联惯导系统参数自校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吴春新;捷联惯导系统姿态算法及误差自动补偿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何昆鹏;捷联惯导系统姿态角快速对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8 黄苹;捷联惯导系统标定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孙辉;捷联惯导系统支座振动控制与结构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方强;捷联惯导系统中部分算法的改进[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36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13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