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热射流起爆及其在脉冲爆震发动机上应用的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4 17:33

  本文关键词:热射流起爆及其在脉冲爆震发动机上应用的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脉冲爆震发动机 缓燃向爆震转捩 起爆 热射流点火 气动雾化喷嘴 值班燃烧室


【摘要】:强化缓燃向爆震转捩(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DDT)过程对提高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由于DDT过程受初始点火条件影响较大,采用合理的高能量点火能够加快火焰传播速度,实现爆震波快速起爆。本文以脉冲爆震发动机(Pulse detonation engine,PDE)工程应用为研究背景,以热射流起爆为主题,通过试验与数值方法,对热射流起爆相关机理以及采用热射流点火的多管PDE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与成果如下:利用单循环爆震试验系统,采用不同氮气稀释量的丙烷/空气混合物,开展了热射流对爆震起爆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发现热射流孔径对爆震起爆的敏感性影响较小,临界氮气含量都在65%~68%之间。热射流发生器几何结构对DDT距离的影响较小,而DDT时间随热射流发生器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爆震管内的火焰加速过程中,前导激波一直处于燃烧波前沿。在氮气稀释量高于临界值时激波速度一直高于燃烧波速度,在爆震波触发后激波与燃烧波速度基本相同。通过与传统火花塞的对比试验发现,采用热射流点火能够更早的形成前导激波,在爆震管头部形成较强的湍流火焰有利于爆震管内火焰加速,缩短DDT时间。结合单循环爆震试验的条件与结果,利用34步26组分的丙烷基元反应对热射流起爆的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湍流在火焰加速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在爆震波触发阶段激波与火焰相互作用占有主导地位,并与火焰加速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反馈机制。同时发现热射流发生器长度为150mm,射流孔径在8mm时DDT时间最短,热射流发生器几何结构对DDT距离的影响不大,通过计算得到热射流提供给爆震管内混气的点火能量约为9.96J,大约为火花塞点火能量的20倍。为了研究液体燃料的热射流发生器工作特性,以Y型喷嘴为基础,设计并改进了一种应用于热射流发生器头部的多单元内混式的气动雾化喷嘴,其中燃油采用高频电磁喷嘴进行主动控制,同时可以控制点火时刻与燃油供给时间的匹配,试验结果如下:在占空比为0.4时各频率下电磁喷嘴工作处于最佳状态。在热射流发生器填充比为1,供油时间为25ms的工况下,可以实现15Hz与20Hz的稳定工作,在20Hz工作频率下热射流发生器内火焰传播的平均速度与激波速度都随填充比的增加而增加。提前点火能够使热射流发生器火焰加速更迅速,热射流发生器后端的激波强度更高,而采用延迟点火则会造成热射流发生器工作不稳定。为了研究热射流起爆对多循环脉冲爆震特性的影响,在一台工作频率为20Hz的气动阀式PDE上开展了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热射流发生器的位置与长度,热射流发生器中敏感性气体的填充比及余气系数对爆震管内初始火焰传播速度及压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射流点火的位置在爆震管头部回流区内,对爆震管内火焰传播速度影响较小,热射流点火位置在回流区外,随着离封闭距离的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减小。热射流发生器填充比从1.78增加到2.75,初始火焰平均速度从380m/s上升到420m/s左右,当填充比在2.75~3.45时,火焰传播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热射流发生器内余气系数增加,初始火焰传播速度随余气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从350m/s增加到446m/s)。热射流发生器长度对爆震管内初始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较小。为了把热射流起爆集成到多管PDE上,设计了一种带中心值班燃烧室的六管扇环形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样机,利用值班燃烧室形成的横向热射流交替进入爆震管提供热射流点火,并利用值班燃烧室通道的热壁面进行燃油蒸发。采用数值模的方法对PDE进行了流场分析并进行了初步的热态试验,主要结论如下:在工作频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进气压头的提高平均总压损失系数会相应增加,但平均流阻系数在18.8~21.5之间,可以认为爆震管内的冷态流动处于自模化状态。热态试验结果发现值班燃烧室的热射流点火能够成功点燃爆震管内混气,但由于燃油雾化质量及值班燃烧室稳定性的原因并没有产生爆震波。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35.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佐庭,周炳良,余常昭;淹没的水平热射流在横流中扩散特性的实验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1987年03期

2 张健;杨立;张士成;吕事桂;;流动环境中水平热射流温度分布特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3 席文雄;王振国;李庆;梁剑寒;;超声速气流中煤油喷雾的热射流强迫点火[J];航空动力学报;2012年11期

4 张靖周,谢志荣,郑礼宝;球面收敛二元扩张矢量喷管热射流特征的实验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4年03期

5 冯永芳;;热源(水平)上部接受式排风罩计算图[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7年04期

6 郑礼宝,张靖周;矢量二元收扩喷管热射流复杂流场特征研究[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0年02期

7 韩旭;周进;林志勇;刘世杰;;超声速预混气的热射流起爆过程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2012年04期

8 蔡晓东;梁剑寒;林志勇;韩旭;覃慧;;静止可燃气热射流爆震起爆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2014年02期

9 黄勇,郭志辉,魏福清,吴寿生;小突片对热射流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J];推进技术;2001年02期

10 王卫东,过增元;温度比对二维受限垂直射流穿透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伟;周进;林志勇;韩旭;刘世杰;;热射流起爆过程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2 林伟;韩旭;刘世杰;林志勇;周进;;倾斜横向热射流起爆爆震波的二维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臧建彬;赵楠;张旭;徐琳;;有限空间多源汇复合温度扩散特性[A];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炜;热射流起爆及其在脉冲爆震发动机上应用的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蔡晓东;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方法及在超声速可燃气热射流起爆传播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梁文;同向流动条件下附壁热射流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张琦;筒形旋转阀PDE热射流起爆过程与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林伟;爆震燃烧热射流起爆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40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140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