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方法及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02:00
本文关键词: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方法及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航空运输 终端区运行效率 综合评估 灰色主成分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_保证域
【摘要】:终端区交通拥堵及其伴生的航班延误、运行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正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终端区运行效率进行量化评估,从而突破终端区运行瓶颈,挖掘潜在运行能力,但目前尚缺乏较为成熟的评估和分析方法。本文首先明确了终端区运行效率内涵及定义,结合终端区基本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了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指标框架。然后,分别计算航班运行效率和终端区利用率两类指标值:对于航班运行效率,本文以时间为终端区航班运行效率约束条件,通过终端区航班运行过程的分析,分别计算终端区进场航班运行效率和离场航班运行效率。进场效率的计算以增大跑道吞吐量为目标,选取排队架次作为约束条件;采用FCM对每一特定等待架次中的数据进行分类,从而弱化其它因素的影响;引入了航班繁忙阀值和航班拥塞阀值的概念,计算畅通进场时间;根据各类机型延误成本指数和各样本类别流量比例加权计算出终端区/走廊口点的进场效率。对于终端区利用率,本文从终端区运行特点出发,提出了终端区利用率评估指标。基于灰色绝对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灰色主成分评估模型,并对传统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通过两个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用于计算终端区相对利用率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最后,依据终端区运行效率指标框架和产出指标计算方法,并基于层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保证域两种方法,建立了AHP/DEA-BCC-AR评估模型,设计了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流程;并采用线性数据转换法将航班延误类非期望产出转换成期望产出;同时将k-means方法与所建模型相结合,针对国内30大终端区开展评估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终端区运行效率代表有北京、珠海和天津,且所建模型与传统DEA-BCC模型相比,能有效限制指标权重值并提高决策单元间的可区分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355
,
本文编号:1178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17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