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冷却通道内的超临界流动与传热过程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冷却通道内的超临界流动与传热过程数值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主动冷却 超临界流体 吸热反应 表格查询方法
【摘要】:本文建立了能够高效重构流体热力学性质的表格查询方法,并与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结合,发展了高效的流动与传热耦合计算软件。对包含轻微裂解的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在圆管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冷却通道中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三维表格查询方法用于改善总包反应中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效率。三维表格查询方法得到了验证并且比SUPERTRAPP数据库快两个数量级。模拟了包含轻微裂解反应的正十烷在圆管中的传热,发现可以忽略压力对热力学性质的作用。建立了分别使用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和三角形自适应网格构建热力学性质查询表格的方法,显著节省了存储空间。建立了分别适用于笛卡尔网格和三角形网格的重叠均匀索引网格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查询效率。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和三角形自适应网格表格查询方法比已有的先构建笛卡尔自适应网格、再划分三角形单元的表格查询方法更加简单和高效。使用块结构自适应网格构建查询表格比使用均匀网格节省20%-80%的存储空间,而这一数值在使用三角形自适应网格时增加到68%-97%。重叠均匀索引网格的搜索速度是叉树数据结构的两倍,但只需要不到37%的额外存储空间。在自适应网格上重构热力学性质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速度相当,比传统的复杂的状态方程方法快两个数量级。对超临界压力正十烷在加热圆管中的相态变化、传热相似性以及加速度对传热恶化的影响开展了二维数值模拟,发现当流体的平均温度达到其临界点之前,在通道的径向存在很大的热力学性质梯度。超临界压力流体的流动与传热存在定性相似,但针对特定的流体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到两类传热恶化现象,由于热边界层发展而出现的第一类传热恶化出现在管道加热的初始段,而可以由M形速度型识别的第二类传热恶化源自湍流扩散的减小。获得了定义为热流密度与质量通量比值的传热恶化起始参数随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冷却系统的设计。正加速度能缓解或推迟传热恶化,两类传热恶化起始参数随加速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负加速度能加剧或提前传热恶化,第二类传热恶化起始参数在加速度小于某个值后无法识别。对超临界压力下正十烷在非对称加热的矩形直通道以及弯曲通道内的耦合传热开展了三维并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传热恶化发生时的详细流场以及两类Prandtl二次流的作用,比较了壁面导热系数、通道高宽比以及轻微裂解对传热的影响。发现非对称加热的矩形冷却通道的传热恶化可以由变形的M形速度型识别。由截面上压力梯度引起的第一类Prandtl二次流具有最大轴向速度的1.0%的量级。由Reynolds应力引起的第二类Prandtl二次流的量级与第一类的相比小一个数量级。高的壁面导热系数使径向和流向的热流密度分布更加均匀。高温流体区域在凹面和凸面靠近竖直对称面的位置出现并发展。在相同的水力直径,入口Reynolds数以及热流密度条件下,高宽比较大的冷却通道得到的壁面温度较小。轻微裂解反应降低了壁温,但它主要出现在非常靠近壁面的区域,而对主流几乎没有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35.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云;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第一个40年[J];飞航导弹;2002年09期
2 王永寿;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取得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最高推力[J];飞航导弹;2002年12期
3 刘敬华,童建忠,邢君波,徐逸梅;国外磁流动力学能量旁路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展概况——一种新型高速冲压发动机[J];飞航导弹;2003年09期
4 野舟;美国空军开始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J];战术导弹技术;2004年03期
5 沈剑 ,王蕾;骑波飞行器计划在飞行中演示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系统[J];飞航导弹;2004年07期
6 梁晓霞;;印度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取得突破[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6年01期
7 杨英;魏国福;;澳大利亚进行两次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J];飞航导弹;2006年11期
8 鲍文;秦江;周伟星;于达仁;;一种新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闭式冷却循环[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9 王莉;严明;;超燃冲压发动机进入静态试验阶段[J];飞航导弹;2009年04期
10 刘佳;丛敏;;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试验亚燃/超燃冲压发动机[J];飞航导弹;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宇;陈立红;;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进展与思考[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崔涛;于达仁;鲍文;;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模式转换的突变、滞后、分岔及建模方法[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3 周林;孙德军;杨基明;;超燃冲压发动机实际工况的性能分析[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4 于达仁;崔涛;鲍文;;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控制问题[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5 李俊红;程晓丽;沈清;;基于喷管出口压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预测理论与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邢建文;郑忠华;宋文艳;杨阳;;反应机理对数值模拟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杨顺华;钱炜祺;肖保国;乐嘉陵;;化学动力学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徐林;张中伟;许正辉;赵高文;;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防护技术[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9 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恩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1所研究员 马会明;五大关健动力技术 决定“高超”命运[N];中国航天报;2012年
2 逸文;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N];中国航空报;2013年
3 沈剑;X-51A超燃冲压发动机完成地面试验[N];中国航天报;2008年
4 青云;X-51A进一步接近飞行[N];中国航空报;2007年
5 翁宗波 曹望 李雷;“乘波者”抓住了最后机会[N];解放军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彪;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朗;一种向低速域扩展的化学反应流动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曹瑞峰;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转换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章思龙;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膜复合冷却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志琦;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冷却通道内的超临界流动与传热过程数值模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王兰;超燃冲压发动机整机非结构网格并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7 邢建文;化学平衡假设和火焰面模型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8 姚照辉;考虑飞/推耦合特性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黄兴;超燃冲压发动机特性计算与一体化设计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王西耀;超燃冲压发动机非定常流动数值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壮壮;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壁厚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升升;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前喷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周有新;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主动冷却结构强化换热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和舒;超燃冲压发动机最大推力稳态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韦又毓;含有两相流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曹瑞峰;面向控制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维建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王超;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与优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李鳌;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试验燃油供应系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于田;超燃冲压发动机模态转换突变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刘建文;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流场数值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01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20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