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凹腔超紧凑型涡轮级间燃烧室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双凹腔超紧凑型涡轮级间燃烧室数值模拟
【摘要】:为了提高超紧凑型涡轮级间燃烧室在航空发动机的应用范围,文中在常规超紧凑燃烧室上引入驻涡燃烧,提出了一种双凹腔燃烧室。利用CFD技术对双凹腔燃烧室的三维两相流场和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总压损失低至2.81%,燃烧室效率高达99.7%,气体温度提高685.7 K;出口径向温度随无量纲高度呈线性分布。与常规超紧凑燃烧室相比,双凹腔驻涡燃烧室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出口温度和更低的总压损失。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分类号】:V231.2
【正文快照】: 0引言由于航空发动机热力循环的热效率主要由循环增温比决定,提高涡轮进口温度便成为增大热效率的主要方法[1]。但高温会带来材料、冷却等方面的问题,致使依靠增大涡轮进口温度提升发动机性能的方法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在热力循环模式上进行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性能。涡轮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恒;周进;潘余;;部分覆盖型凹腔实现超声速气流中常温煤油直接点火的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孙明波;梁剑寒;刘卫东;王振国;;超声速来流凹腔上游燃料横向喷注流动混合以及燃烧特征研究[A];第一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春;姜宗林;;三维“燕尾形”凹腔超燃流场数值模拟[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4 刘娟;潘余;王振国;;超声速流中交错布置双凹腔流场的二维仿真[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晓峰;王春;姜宗林;;新型凹腔火焰稳定器——“燕尾槽”流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汪洪波;孙明波;梁剑寒;刘卫东;王振国;;带凹腔超燃燃烧室内燃烧振荡的数值研究[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7 孙晓峰;姜宗林;王春;;超燃冲压发动机凹腔稳焰器非定常现象的数值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新宇;陈立红;顾洪斌;;超燃冲压模型发动机中支板/凹腔一体化稳焰机构[A];2003’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顾洪斌;王丹;陈立红;高占彪;余西龙;张新宇;;支板凹腔耦合增强燃烧研究[A];高超声速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潘余;杨小柱;梁剑寒;刘卫东;;双凹腔超燃冲压发动机煤油射流燃烧流场研究[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席文雄;超声速气流中的点火启动及其强化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潘余;超燃冲压发动机多凹腔燃烧室燃烧与流动过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丁猛;基于凹腔的超声速燃烧火焰稳定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4 耿辉;超声速燃烧室中凹腔上游横向喷注燃料的流动、混合与燃烧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陆海波;迎风凹腔与逆向喷流组合强化防热结构复杂流场和传热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李庆;基于凹腔火焰稳定器的亚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点火过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吴海燕;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两相流混合燃烧过程仿真及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麦亮;激光光谱诊断技术及其在发动机燃烧研究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9 高源慈;电介质准光学测试系统的实现及生物电磁学中的相关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健;受限通道内斜切激波、膨胀波系对超声速流动进程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包恒;部分覆盖型凹腔的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林;单边扩张型超声速燃烧室凹腔流动与燃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魏U,
本文编号:1204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20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