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四号”卫星相机杂散光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分四号”卫星相机杂散光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杂光系数 杂散光分析 杂光抑制 “高分四号”卫星 光学遥感相机
【摘要】:"高分四号"卫星相机工作在杂光环境严峻的地球静止轨道,必须进行深入的杂散光分析与抑制设计以减小杂散光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相机的杂散光来源,介绍了适合"高分四号"卫星相机的杂散光评价指标,并结合"高分四号"卫星相机太阳规避分析和相机R-C光学系统特点分析,详细设计了主遮光罩及挡光环、蜂窝结构的次镜遮光罩、中心消光筒及挡光环、杜瓦内多级冷屏等杂光抑制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机结构的几何模型和表面属性,利用Tracepro杂光分析软件分别对"高分四号"卫星相机的各个通道进行了杂散光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相机的杂光指标进行了计算和评价。计算得到了可见光和中波红外两个通道的杂光系数以及不同角度下的点源透射比曲线,其中可见光通道杂光系数1.1%,中波红外通道杂光系数0.63%,两通道的点源透射比均低于1×10 6。最终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相机杂光抑制措施有效,各通道杂光抑制效果良好。
【作者单位】: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分类号】:V445.8
【正文快照】: 0引言“高分四号”卫星工作在36 000km的地球静止轨道(GEO)上,能够对关注区域进行实时观测,满足连续长期监测的需求。然而静止轨道强烈的太阳光辐射环境使相机面临十分严峻的杂散光问题。FY-2静止气象卫星的可见光、红外、水汽通道图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杂光信号饱和[1],日本GM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天雄;白剑;黄治;汪凯巍;;全景环带成像系统的杂散光分析及抑制[J];光学学报;2013年05期
2 林中;;激光拉曼分光计中杂散光的测试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1981年01期
3 蔡颂仪,谢荣;激光拉曼分光计中杂散光的检测[J];计量学报;1988年01期
4 孙国新;;高性能紫外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的测定[J];分析仪器;1991年03期
5 张文芳,张黎明;浅谈分光光度法中的杂散光[J];工业计量;2002年01期
6 原育凯;李欣耀;贾伟;;风云二号扫描辐射计可见杂散光的像元间差别[J];红外技术;2006年12期
7 杨凌文;;对紫外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08期
8 ;显微物镜杂散光测试技术研究[J];光学仪器;1988年02期
9 周少敏;鹿景荣;吴继宗;;在线测色中的杂散光修正和波长纯度分析[J];光学仪器;1988年06期
10 邢德林;王曙光;孙敏;;分光光度计杂散光的测定[J];计量技术;198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恩涛;;空间光谱仪系统的杂散光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2 王春雨;王昀;廖志波;;透射式系统杂散光分析研究[A];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叶露;;光纤在杂散光系数测试装置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赵飞;王森;;兴隆站φ1米口径天文光学望远镜杂散光效应的优化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留浩飞;岑兆丰;李晓彤;邓诗涛;朱启华;张清泉;;多程放大激光器杂散光特点及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开宇;金宁;侯阳;;基于杂散光分析原理对288×4红外热像仪的光度无效性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蔡颂仪;谢荣;;SPEX1403双单色仪杂散光测定[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8 朱涵如;;喇曼光谱仪中杂散光的测试[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9 孟庆华;;基于线阵CCD的平像场光谱仪杂散光测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腾飞;水色成像光谱仪杂散光特性分析及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陆强;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相机杂散光分析与应用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汪洋;红外探测器组件杂散光分析及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殷可为;衍射光学系统杂散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5 李达;反射式日冕仪的设计与杂散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正;白光日冕仪杂散光抑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慧杰;大数值孔径生物显微物镜杂散光分析及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金玉希;荧光检测器杂散光分析与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胥全春;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终端杂散光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韦琪;地基太阳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红外杂散光分析[D];云南大学;2015年
6 高郭鹏;双反射系统的杂散光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7 卜和阳;地基日冕仪杂散光抑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8 鲁天雄;全景环形透镜光学系统的杂散光分析及抑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冯聪;基于多级微反射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杂散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於陈慧;焦平面杂散光问题和用图像复原法去除杂散光的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63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26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