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系统强电磁环境效应检测技术
本文关键词:无人机系统强电磁环境效应检测技术 出处:《强激光与粒子束》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电子系统强电磁环境实验效应检测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通过对内部电路节点电压信号实时监测实现无人机电子系统强电磁环境效应检测判断的方法。设计了以阻抗变换和电光转换电路为核心的光纤输出型电压探头,实现1 MΩ高输入阻抗、DC 450 MHz带宽、数百m传输距离等技术要求。在无人机系统强电磁脉冲环境实验中利用所设计的电压探头实现了无人机舵机、飞控、链路等电路节点工作电压信号波形的远程监测,获取了无人机电路节点耦合的电压脉冲波形。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esting technology of the strong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ffect of electronic system i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analyz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detecting and judging the strong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ffect of UAV electronic system by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voltage signals of internal circuit nodes. An optical fiber output voltage probe based on impedance conversion and electro-optic conversion circuit is designed. Head. The high input impedance of 1m 惟 and the bandwidth of 450 MHz are realized. Hundreds of m transmission distance and oth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In the UAV system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environment experiment, the designed voltage probe is used to realize the UAV steering gear and flight control. The voltage pulse waveform of UAV circuit node coupling is obtained by remote monitoring of voltage signal waveform of circuit node.
【作者单位】: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V279;V243
【正文快照】: 电子器件/系统在强电磁环境(HPEM)下会产生扰乱、翻转、中断、损伤等效应现象[1-2],强电磁环境生成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对直升机、计算机等军/民用设备电子系统构成威胁,开展电子系统强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已成为现实需要。电子系统在强电磁环境下发生的效应现象既有长期效应(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边;“影子200”战术无人机[J];航天电子对抗;2003年06期
2 温羡峤,李英;从美国无人机的发展来看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前景[J];现代防御技术;2003年05期
3 王永寿;日本无人机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动向[J];飞航导弹;2003年08期
4 袁刚辉;徐志红;;不断壮大的俄罗斯无人机家族[J];现代兵器;2003年02期
5 徐文;俄罗斯无人机的发展现状[J];飞航导弹;2004年02期
6 胡根秀;从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第三届学会看美国的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4年04期
7 王永寿;日本开发自动滑翔降落多用途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4年06期
8 崔麦会 ,周建军 ,陈超;无人机舰载应用的关键技术探讨[J];航空科学技术;2004年05期
9 徐文;垂直仪-20无人机[J];飞航导弹;2004年12期
10 张晓东,孙碧娇;美军潜射无人机的发展与关键技术[J];鱼雷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林;张庆杰;朱华勇;沈林成;;远程异地多无人机系统控制权切换技术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2 谭健美;张琚;闫娟;;信息无人机系统——无人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A];第二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黄爱凤;邓克绪;;民用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刘长亮;;无人机发动机气道开度自适应机构的设计与实现[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5 丁霖;;无人机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浅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泽坤;吕继淮;;舰载无人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叶烽;宋祖勋;;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易当祥;吕国志;沈玲玲;;多级路况下车载无人机疲劳载荷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钱正祥;金继才;杨鹭怡;;未来局部战争中反无人机作战对策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10 高鹏骐;晏磊;赵红颖;何定洲;;无人机遥感控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永杰 马佳;中国无人机亮相:战争“零伤亡”将实现[N];北京科技报;2008年
2 吴飞;反恐十年无人机扶摇直上[N];中国航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思燕 见习记者 陈龙;无人机空中格斗时代到来[N];中国航天报;2011年
4 中国人民解放军93704部队 白剑林 陈琦;无人机关键技术及信息化发展趋势[N];中国航空报;2012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高玉;无人机亮相北京聚焦民用领域[N];北京日报;2012年
6 魏岳江;无人机的魔鬼训练[N];中国国防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刘川;无人机为海域监管提供实时数据[N];中国海洋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王娟;航展明星之“海鹰”无人机:海阔天空鹰主苍穹[N];中国航天报;2012年
9 记者 靳碧海;无人机未来聚焦民用领域[N];珠海特区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文学海;探寻无人机的未来[N];中国航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岩;蚁群优化理论在无人机战术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林林;基于协同机制的多无人机任务规划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刘春阳;无人机隐身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小刚;非线性滤波方法在无人机相对导航上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黄国勇;变推力轴线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许德新;无人机光电载荷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王世华;碟型涵道式无人机总体设计及飞行控制系统理论与仿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安宏雷;四旋翼无人机几何滑模姿态控制技术和抗扰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刘洋;动态环境中的无人机路径规划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李猛;基于智能优化与RRT算法的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姝姝;无人机飞行场景及数据的可视化仿真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硕;无人机飞行仿真技术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3 马威;某无人机火箭助推发射起飞动力学研究与参数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曲明航;无人机飞行仿真软件设计与验证[D];吉林大学;2010年
5 苏倩;无人机动力系统及弹射装置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宫林;无人机起飞与降落的控制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董军喜;旋转翼无人机自主避障飞行路径规划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立珍;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陈炎财;群体无人机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杨轻;无人机自主起飞、着陆控制系统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60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36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