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大攻角范围超声压气机叶栅激波波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8 12:45

  本文关键词: 压气机 超声叶珊 激波 波系结构 附面层 大攻角 试验 数值仿真 出处:《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超声压气机叶栅的多攻角工况进行试验,利用纹影仪、油流试验及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到大攻角范围下叶栅激波波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揭示激波结构变化原因,利用NUAA计算程序对叶栅进行仿真。研究发现,大攻角状态下叶栅通道中斜激波产生的原因,为前通道激波诱发附面层分离再附后,气流为沿叶片表面继续流动,从而形成斜激波;由于斜激波的增压降速,导致尾缘激波非常微弱甚至消失。
[Abstract]:The multi-angle of attack condition of ultrasonic compressor cascade was tes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schlieren, the oil flow test and the Isentropic Mach number distribution on the blade surface.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cascade shock wave system has changed obviously in the range of large angle of attack.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son of the shock wave structure change, the cascade is simulated by NUAA progra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angle of attack, the causes of oblique shock wave in cascade channel are that the front channel shock wave induces the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and attachment, and the air flow continues to flow along the blade surface, thus forming the oblique shock wave. Because of the supercharge and deceleration of oblique shock wave, the tail edge shock wave is very weak or even disappear.
【作者单位】: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分类号】:V233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现代战机战术技术指标的不断提高,促使航空发动机向着高效率、高推重比的方向发展。作为发动机核心部件之一的压气机,需向更高级压比、更低损失、更宽稳定工作范围发展[1-2]。当前压气机设计中增加级压比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发动机进口马赫数,利用激波增压。但高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海生;谭春青;;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2 刘大响,程荣辉;世界航空动力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动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姜正礼;流场显示在超、跨声速平面叶栅试验中的应用[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199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荣鹏;超音速叶栅内的激波系及其与附面层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少冰;钟兢军;;带吸力面小翼的压气机叶栅变间隙特性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6年04期

2 唐凯;葛宁;顾杨;向宏辉;温珍荣;;大攻角范围超声压气机叶栅激波波系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6年02期

3 田虎森;谢寿生;苗卓广;王磊;任立通;;改进幂指数趋近律的航空发动机模糊滑模控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年02期

4 孙涛涛;于兆勤;吴明;王冠;;内壁表面微结构加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2015年12期

5 曾海军;孙有朝;李龙彪;;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振动适航符合性设计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6 邓瑛;李志强;韩秀全;邵杰;张新华;高志勇;;钛合金薄壁结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5年17期

7 占成伟;周俊;杨涛;王坤;黄树红;;内外双转子故障模拟实验台设计与优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年07期

8 付飞;付双成;袁惠新;巩建鸣;李岩;钱建峰;;叶轮机械叶片表面粗糙度的研究进展[J];矿山机械;2015年07期

9 唐凯;葛宁;顾杨;向宏辉;马昌友;;超声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5年03期

10 徐春雷;薛秀生;朴成杰;杨宝兴;刘自海;;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表面红外发射率测量及应用[J];航空发动机;201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超;高出口马赫数叶型流动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韩阳;某型轴流燃气涡轮气动设计及强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韩万龙;变马赫数下大焓降叶片气动性能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明,钟兢军,李海滨,王松涛;不同长度端壁翼刀对压气机叶栅二次流影响的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4年05期

2 祁明旭,丰镇平,KANGShun,HIRSCHCharles;动静干涉效应对轴流透平级气动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3 安柏涛,韩万今,芦文才,王仲奇;子午扩压对环形叶栅流道内旋涡发生和发展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4期

4 王仲奇,郑严;叶轮机械弯扭叶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6期

5 杨策,蒋滋康,索沂生;时间推进方法在叶轮机械内部流场计算中的进展[J];力学进展;2000年01期

6 徐建中;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的回顾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9期

7 蒋洪德,徐星仲,朱斌,黄伟光,张冬阳,郭朝阳;叶轮机械数值计算与设计方法进展及其在汽轮机中的应用──第二部分:汽轮机通流部分若干关键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4期

8 邹正平,赵令德,陈矛章,徐力平;叶轮机叶片的三维造型及其对叶片气动负荷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1998年03期

9 姚征;多级叶轮机三维流动计算的级间混合方法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04期

10 刘景梅,周盛;叶轮机械新流型探索雏议[J];航空动力学报;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苏杰先,王仲奇,黄震;叶片弯曲对压气机叶栅损失与速度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7期

2 宋彦萍,刘振德,赵桂杰,王仲奇;弯-掠叶片对压气机叶栅端壁流动的控制作用[J];推进技术;2004年04期

3 李钢;聂超群;朱俊强;李汉明;张翼;牛玉川;;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压气机叶栅性能影响的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3期

4 陈绍文;郭爽;宋宇飞;陈浮;刘顺隆;;附面层抽吸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场的影响[J];推进技术;2009年05期

5 余申;压气机叶栅中的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J];航空学报;1982年01期

6 申振华;跨音压气机叶栅流场的附面层修正[J];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7 刘松龄;压气机叶栅流场和气动性能的无粘流-边界层迭代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5年03期

8 刘占民;;压气机叶栅密流比效应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1987年06期

9 饶江,吴文权,华耀南;跨音速压气机叶栅流动有粘-无粘相互作用的迭代计算[J];航空学报;1990年05期

10 尚尔兵,苏杰先,王仲奇,徐文远,石红,卢文才;有周向倾斜叶片的压气机叶栅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侯安平;周盛;熊劲松;姜正礼;凌代军;;风扇/压气机叶栅非定常流场性能测试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韩少冰;钟兢军;严红明;;变冲角下吸力面小翼控制压气机叶栅间隙流动的数值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赵伟光;金海良;杨晶晶;金东海;;压气机叶栅端壁造型设计与数值模拟[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美兰;李雪松;顾春伟;;DES和RANS模型在压气机叶栅流动中的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绍文;不同折转角压气机叶栅中应用弯曲叶片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磊;表面粗糙度对压气机叶栅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赵长宇;先进压气机叶栅流场试验与计算分析[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3 牛玉川;吸附式压气机叶栅的实验研究和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4 吕和斌;跨声速压气机叶栅叶尖间隙流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宋宇飞;高负荷压气机叶栅采用附面层抽吸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孙士s,

本文编号:1470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470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e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