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喷丸强化残余应力研究
本文选题:钛合金 切入点:风扇叶片 出处:《表面技术》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残余应力场,掌握叶片喷丸后和使用后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为评估叶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依据,为预测叶片剩余寿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试并研究航空发动机钛合金风扇叶片和压气机叶片喷丸后表面残余应力场、喷丸后残余应力沿层深的分布规律和使用后的残余应力衰减规律。结果喷丸后风扇叶片残余应力的90%分布在-600~-800 MPa,其残余应力均值为-682 MPa;压气机叶片残余应力的90%分布在-500~-700 MPa,其残余应力均值为-603 MPa。喷丸后风扇叶片和压气机叶片的表面残余应力约为-610 MPa,在次表面层11μm和13μm处存在一个最大残余压应力,分别为-739 MPa和-683 MPa,随后残余压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风扇叶片使用300 h后应力分布在-460~-720 MPa,使用600 h后应力分布在-430~-700MPa;压气机叶片使用300 h后应力分布在-470~-670 MPa,使用600 h后应力分布在-360~-620 MPa。结论喷丸后钛合金叶片表面存在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且分布较为均匀;喷丸后钛合金叶片残余压应力随层深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残余应力场深度约为50μm;使用后的钛合金叶片残余应力有衰减趋势,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残余压应力衰减量逐渐增加。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sidual stress field of titanium alloy blade of aero-engine, to master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after shot peening and after application,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blade. Methods the surface residual stress field of aero-engine titanium alloy fan blade and compressor blade after shot peening was measured and studi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along the layer depth after peening and the law of residual stress attenuation after use. Results the residual stress of fan blade after shot peening was distributed in -600 ~ 800MPa, with the mean residual stress of -682MPa,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of compressor blade was 90%. 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fan blade and compressor blade after shot peening is about -610 MPA, and there is a maximum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at 11 渭 m and 13 渭 m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fan blade was -460 ~ 720MPa after using 300h, and that of compressor blade was -430- 700MPa after using 600h.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ompressor blade was -430- 700MPa after using 300h.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t -360 ~ 620 MPa after 600 h use of -470 ~ 670 MPa. Conclusion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on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alloy blade is relatively uniform after shot peening. After shot peening,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of titanium alloy blad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ayer depth, and the depth of residual stress field is about 50 渭 m. The attenuation of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increases gradually.
【作者单位】: 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号】:V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第1轮通知[J];电镀与环保;2009年03期
2 ;热烈祝贺残余应力专业委员会成立[J];机械工程材料;2010年01期
3 周喜来;蒋士杰;刘瑞光;;石化在役设备的焊缝残余应力的消除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2期
4 ;第17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第1轮通知)[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08期
5 刘助柏;;确定护环残余应力分OH的测量理娭与方法[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78年01期
6 李广铎;苏建新;王维容;刘柏梁;;鞲鞴涨圈残余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机车车辆工艺;1982年05期
7 肖杰;;残余应力测定仪[J];国外内燃机车;1984年11期
8 杨百川;;残余应力对汽车零件疲劳寿命的影响[J];汽车配件;1984年03期
9 曾春华;;残余应力对疲劳的影响[J];机械强度;1984年03期
10 王家勇;;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时双向等应力下孔边塑性变形对残余应力分析的影响[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潘春旭;;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4 郑杰;张显程;;高温环境诱导的表面强化处理残余应力的释放[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丽娜;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相关技术在残余应力检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6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9 宇慧平;韩长录;;超高强钢电阻点焊残余应力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杰凤;高锁螺栓干涉安装及其对螺接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2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曹江;2A02高强度铝合金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朱丽娜;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涂层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陶波;热压玻璃透镜里的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宋以国;多焊缝管板结构焊接工艺与残余应力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江小辉;残余应力生成机理及复杂薄壁件加工精度控制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8 肖磊;基于深度—敏感压痕技术的疲劳裂纹尖端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王建花;复合材料身管残余应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孙志国;MEMS封装中的残余应力演化及其相关可靠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诚诚;Ti-TiN-Zr-ZrN多层膜残余应力及疲劳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任喜强;热轧H700×300型钢残余应力的控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宋金潮;非调质钢棒材轧后冷却过程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翟紫阳;超高强钢厚板结构件MIG焊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康玲;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横肋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孙彦文;Q345B钢等离子-MAG复合焊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王晓臣;面向卫星零件工艺设计的拓扑优化技术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8 刘何亮;U肋与顶板连接焊缝残余应力的三维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周鹏;微晶玻璃磨削表面的残余应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张爱爱;基于SYSWELD的7A52铝合金双丝MIG焊残余应力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8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63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