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性调频波的有源对消隐身仿真及分析
本文选题:有源对消 + 隐身 ; 参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年08期
【摘要】:有源对消隐身技术由于其适用性广、灵活主动及不破坏目标外形等特点而受到重视。针对其技术要求中的快速反应、延时较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调频(LFM)波的对消系统方案。该方案对入射波采样后进行相位和频率的调制,然后直接转发,使其匹配滤波输出与原入射波的回波输出进行对消;探讨了有源对消技术的电磁学原理并以理想导电无限长圆柱为散射源,对平面波与柱面波的对消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出不同视角、平面波与柱面波的夹角都会对对消效果产生影响的结论,且在两列波夹角为0°时达到最佳;推导了进行相位与频率调制的对消后信号输出公式,并利用MATLAB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对消后输出信号峰值由时延脉宽之比决定,带宽对输出信号主峰的宽窄程度有直接影响。
[Abstract]:Active cancellation stealth techn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wide applicability, flexible initiative and no damage to target shape.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response and short delay, a cancellation system based on LFM wave is proposed. This scheme modulates the phase and frequency of the incident wave after sampling, and then forwards it directly, which makes the matched filter output cancel with the echo output of the original incident wave. The electromagnetic principle of active cancellation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plane wave and cylindrical wave cancellation is verified by using an ideal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infinite cylinder as a scattering source, and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are obtain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ngle between plane wave and cylindrical wave will affect the cancellation effect, and the optimum value is obtained when the angle of the two column waves is 0 掳. The output formula of the cancellation signal for phase and frequency modulation is deriv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MATLA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value of the output signal after cancell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ratio of the width of the time-delay pulse, and the bandwidth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width of the main peak of the output signal.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307004)~~
【分类号】:V2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德军;徐乐涛;王雪松;;间歇采样转发假目标的相位特性及其在角度欺骗干扰中的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陈世春;黄沛霖;姬金祖;;线性调频波的转发干扰对消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3 冯德军;王伟;徐乐涛;;对V-调频信号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研究[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4 向迎春;曲长文;李炳荣;侯海平;;基于舰船雷达散射特性的对消隐身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3年01期
5 贺媛媛;周超;;飞行器隐身技术研究及发展[J];飞航导弹;2012年01期
6 曲长文;向迎春;;基于目标RCS特性的有源对消隐身分析[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0年02期
7 王玉军;赵国庆;王宏伟;;一种LFM雷达回波对消干扰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8 刘建成;刘忠;王雪松;肖顺平;王国玉;;基于群延迟的前移干扰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9 王雪松;刘建成;张文明;傅其祥;刘忠;谢晓霞;;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的数学原理[J];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2006年08期
10 梁百川;有源隐身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对抗;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莹;何明浩;郁春来;王冰切;;一种对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的识别新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年07期
2 蒋莹;何明浩;刘海波;郁春来;;基于频谱相像系数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识别[J];现代雷达;2016年05期
3 崔永辉;高俊尧;李明良;黄美荣;;LFM脉压雷达调频斜率失配干扰技术研究[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4 宫健;金虎兵;郭艺夺;;一种多域复合调制的雷达灵巧干扰新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6年02期
5 蒋莹;何明浩;郁春来;王冰切;;基于盒维数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识别方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6年02期
6 甄晓鹏;艾小锋;李永祯;冯德军;;一种对相位编码雷达导前假目标干扰的新方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6年02期
7 李宏;郭雷;牟能文;;相参干扰的相参得益[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6年01期
8 李圣衍;郭波;;基本间歇采样干扰样式应用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15年06期
9 降佳伟;吴彦鸿;王宏艳;;SAR-GMTI干扰技术综述[J];四川兵工学报;2015年12期
10 邵微笑;游福初;王森;李亮;;导前与灵巧噪声组合干扰样式研究[J];舰船电子对抗;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贲德;王峰;雷志勇;;基于认知原理的机载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年04期
2 潘小义;王伟;冯德军;傅其祥;王国玉;;基于全脉冲分段转发的LFM雷达干扰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3 郭俊杰;王兴华;王星;司建华;张文侠;;雷达信号频率调制的灵巧噪声干扰技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向迎春;曲长文;李炳荣;侯海平;;基于舰船雷达散射特性的对消隐身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3年01期
5 杨伟宏;刘进;王涛;;SAR间歇采样散射波干扰[J];宇航学报;2012年03期
6 周凤琴;王建国;;双基SAR有源欺骗式干扰性能研究[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7 ;Jamming de-chirping radar using interrupted-sampling repeater[J];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2011年10期
8 樊振宏;刘金权;胡云琴;陈如山;;有耗半空间上方导体目标电磁散射的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J];计算物理;2010年01期
9 韦萍兰;何立萍;;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9年05期
10 段振武;麻建军;;隐身技术在无人机上的应用研究[J];飞航导弹;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敬,,张浩,吴洹;抗速度门拖引的解线性调频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倪丛云;线性调频脉压雷达的近距离盲区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02年02期
3 杨绍全;张正明;;对线性调频脉压雷达的干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4 丁宏,张永军;离散线性调频变换[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邢小明,安凌凌,齐锋;高精度高重复频率线性调频测距用雷达频综器的设计[J];现代雷达;2000年03期
6 高火涛,柯亨玉,杨子杰,吴世才,文必洋;线性调频源线性度测量的一种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07期
7 钱梦禄,吴大同,张步法,杨书宁;线性调频技术在光声检测中的应用[J];声学技术;1989年01期
8 张善文,甄蜀春,赵兴录;两个线性调频干扰源的识别方法[J];航天电子对抗;2001年01期
9 李师波,赵建中,吴文;3mm线性调频源线性度实时数字校正技术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冯建雄,汪学刚,向敬成;3mm线性调频源线性度的校正技术及其计算机模拟研究[J];现代雷达;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友;付承毓;徐智勇;贺东;;解线性调频算法研究[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赵芳丽;唐小宏;;微波线性调频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3 杨石玲;刘逸平;;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在近程毫米波雷达中的应用[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4 何攀峰;樊晓腾;左永锋;;宽带线性调频信号发生器设计[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5 李颂文;王锦柏;;线性调频参量阵信号间互干扰的计算机模拟及传播实验[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何秀慧;;线性调频源线性度实时数字校正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徐利军;王超;袁乃昌;;一种基于DDS的线性调频雷达信号产生方法[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张映南;刘渝;;不完全重叠多分量线性调频信号参数估计[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刘亚梅;肖先勇;杨洪耕;;基于线性调频Z变换与多峰谱线插值的间谐波检测方法[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张瑞永;陈国海;孙晓闻;;过采样对线性调频信号采样抖动的影响[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军;大动态范围高重频相干激光测距测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贺知明;多波形频域脉压并行处理机的设计及相关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清云;DFB半导体激光器线性调频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牛小奉;X波段线性调频雷达信号发生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淞;线性调频雷达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李波;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宽带线性调频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涂智明;雷达线性调频多目标信号源的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盛淑然;5mm线性调频系统目标探测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南;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处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滕建成;合成孔径激光雷达中激光线性调频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赵芳丽;微波线性调频源的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希会;线性调频波检测与估计的简化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1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83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