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吸对方转圆内收缩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本文选题:内收缩进气道 + 抽吸 ; 参考:《航空学报》2016年12期
【摘要】:针对马赫数可控的方转圆内收缩进气道设计了抽吸方案,并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仿真手段研究了其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进气道设计点的工作特性及自起动性能。试验结果验证了抽吸对提升内收缩进气道性能的有效性:在顶板下洗气流集中区域开槽减小了出口涡流区以及提高了抗反压能力,相对原型进气道,设计点(Ma=6.0)放气流量为0.99%的实际捕获流量时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3.8%,临界反压从135倍来流静压提高到了150倍。此外,在顶板分离区开槽可以提高进气道的自起动能力,Ma=5.0,攻角AOA=4°时实现了自起动,此时放气流量为0.78%的进口捕获流量,起动后出口增压比和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30.6和0.600。
[Abstract]:A suction scheme is designed for the inlet air inlet with a controlled Maher number, and the effect on the inlet performance is studied by wind tunn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 starting performance of the inlet design point are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let in the lift inlet. The flow field in the down flow concentration area reduces the outlet swirl zone and improves the anti pressure ability. Relative to the prototype intake port,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of the outlet pressure is increased by 3.8% when the design point (Ma=6.0) discharge flow is 0.99%, and the critical back pressure increases from 135 times to 150 times. In addition, the slotting in the roof separation area can be raised. The self starting capacity of the high intake port, Ma=5.0 and the angle of attack AOA=4 degree, the self starting, at this time the discharge flow is 0.78%, the inlet pressure ratio and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after starting are 30.6 and 0.600.,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916029,91116001)~~
【分类号】:V21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辉;伊卫林;岳连捷;季路成;;可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初步设计[J];燃气轮机技术;2008年03期
2 张林;张X元;王磊;南向军;向有志;;高超弯曲激波二维进气道初步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11年11期
3 彭成一,马强,马家驹;埋入式进气道设计[J];推进技术;1998年04期
4 李龙;李博;梁德旺;黄国平;雷雨冰;;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并联式进气道的气动特性[J];推进技术;2008年06期
5 张X元,萧旭东,徐辉;非均匀超声速二维进气道绕流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0年01期
6 范晓樯;李桦;李晓宇;丁国昊;;高超声速二维进气道参数化设计方法初探[J];航空动力学报;2007年01期
7 胡声超;鲍福廷;赵瑜;;外压式二元与轴对称进气道设计及性能对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31期
8 杨爱玲,夏阳,郭荣伟,梁德旺;埋入式进气道的设计及其气动性能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02期
9 谢旅荣;郭荣伟;;一种定几何混压式二元进气道的再起动特性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2期
10 骆晓臣;周长省;鞠玉涛;;提高固定几何二元进气道低马赫数性能的仿真研究[J];推进技术;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雅彬;岳连捷;张新宇;;利用NURBS中心锥消除马赫盘的内转式进气道设计方法[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晓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计算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范进之;隔板构型对多模块二元进气道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杨霖;纤维缠绕复合材料进气道力学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杨钧;高超声速二维进气道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宫建;高超声速脉冲风洞进气道试验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陈栋梁;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粘性修正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赵斌;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内流道流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翁小侪;一种腹下S弯进气道地面和低速大攻角状态下气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郑勇;进气道的优化设计及无人机内外流场耦合计算[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6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84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