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大视场小口径星敏测量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5 02:02

  本文选题:大视场小口径星敏感器 + 标定 ; 参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现代卫星趋向于小型轻量化发展,成本降低,功能密集,逐渐成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星敏感器是实现小卫星自主姿态测量的核心部件,具有自主性好、精度高、工作可靠等特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适应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要求,星敏感器逐渐向大视场小口径,快速可靠方向发展,但是大视场小口径星敏测量算法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难点,深入研究大视场小口径星敏测量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际系统需求,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包括:星图预处理、大视场星敏感器标定、星图识别和姿态测量以及空间运动目标检测。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为大视场星敏感器高精度标定和星图识别算法优化。星图预处理包括星图滤波去噪和星点目标提取定位。统计分析星图噪声特点后比较常用滤波算法效果,选择数学形态学开操作对星图进行去噪处理。对比连通域标记算法和交叉投影算法进行星点提取的效率,选择灰度投影算法进行星点提取并采用传统质心法定位星点质心。大视场星敏感器标定是星敏感器高精度测量的重要保障。针对常用标定方法,比如畸变模型法和直接映射法的缺点,提出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大视场星敏感器标定,并建立标定系统进行实验,实验证明有效提高大视场星敏感器测角精度。归纳总结现有的星图识别算法,在星角距三角形算法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全天星图识别算法。以两个共边的星角距三角形作为星图识别的基本匹配元素,减少匹配恒星冗余和虚假恒星干扰;并以k-d树数据结构组织导航特征数据库,进一步提高匹配速率。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本课题提出使用大视场小口径星敏感器进行空间运动目标检测。利用大视场星敏感器提供的观测窗口,分析空间目标检测的可行性,并利用空间目标和恒星运动特性的差异进行目标检测,实验证明该算法能检测多个空间目标,并且有较强的鲁棒性。
[Abstract]:Modern satellites tend to be small and lightweight, with low cost and dense functions, which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pace system. Star sensor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autonomous attitude measurement for small satellit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autonomy, high accuracy and reliable operation. I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satellite technology, the star sensor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large field of view and small aperture, which is fast and reliabl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algorithm of large field of view and small aperture satellite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large field of view and small aperture satellite sensing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ystem requirements, the research work includes star map preprocessing, large field of view star sensor calibration, star map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and space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are high precision calibration and star map recognition algorithm optimization. Star map preprocessing includes map filtering denoising and star target extraction and localiz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r map noise, the effect of common filtering algorithm is compared, and the star map is de-noised by selecting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open operation. Compar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nnected domain labeling algorithm and the cross projection algorithm for star extraction, the gray projection algorithm is selected to extract the stars and the traditional centroid method is used to locate the star centroid. Calibration of large-field star sensor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star sensor. 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of common calibration methods, such as distortion model method and direct mapping method, genetic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for calibration of large field of view star sensor, and calibr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carry out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sion of angle measurement of large field of view star sensor is improved effectively. The existing star map recognition algorithms are summarized and an improved all sky star map recogni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ar distance triangle algorithm. Two star angular distance triangles are used as the basic matching elements in star map recognition to reduce the redundant and false star interference and to organize the navigation feature database with k-d tree data structur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tching rat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has good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a large-field and small-aperture star sensor is used to detect moving objects in space. The feasibility of space target detection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window provided by the large field of view star sensor,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pace target and star motion characteristics is used to detect the targe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can detect multiple space targets. And it has strong robustnes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44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昕;王建立;周泗忠;黄惠明;熊仁生;;空间目标光度特性测量方法研究[J];光电工程;2007年03期

2 陈维真;张春华;周晓东;;空间目标的光度特性及其成像信噪比研究[J];红外技术;2007年12期

3 赵博;周庆勇;张旺;符京杨;;基于天地基测控的空间目标联合定轨研究[J];光电工程;2011年11期

4 赵祖德;;室内空间目标的标定[J];激光与红外;1984年06期

5 甘波;徐俊;徐硕光;张晓雪;;美国空间目标情报建设与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13年36期

6 李鉴;肖业伦;;一种改进的空间目标接近分析快速算法[J];航空学报;2007年S1期

7 李鸣;杜小平;;空间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分析[J];江苏航空;2011年01期

8 王歆;;空间目标光电观测网中的目标分配问题[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2年06期

9 沈锋,,姜文汉;空间目标的地面光谱特性和星等估计[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6年04期

10 陈荣利,韩乐,车驰骋,马臻,樊学武;非自发光空间目标的可见光探测技术研究[J];光子学报;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华;杨根;徐青;;空间目标雷达散射特性仿真[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马景然;张涛;宋靖雁;;一种基于图像的空间目标器模拟装置的姿态控制系统[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书宏;胡谋法;陈曾平;;强背景下空间目标光电探测的可行性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张科科;傅丹鹰;周峰;和涛;;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探测能力理论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张科科;傅丹鹰;;天基空间目标可见光遥感器的先期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6 张科科;阮宁娟;傅丹鹰;兰丽艳;;天基对静止轨道空间目标可见光探测的几何位置分析[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博;;基于EKF算法的空间目标跟踪[A];面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2013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魏敏;陈海宁;叶斌;许冰;;用CCD进行空间目标光度测量方法的研究[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徐小琴;孙华燕;;基于MATLAB的星载空间目标跟踪控制系统仿真研究[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葛成良;黄志伟;范国滨;梁正;刘志强;李正东;吴剑涛;孙和平;冷杰;郑捷;杨锐;顾静良;路大举;万敏;胡晓阳;;基于Sinda/G,Nevada空间目标热辐射特性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灵;基于稀疏重构的空间目标感知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振伟;空间目标光电观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3 王伟国;空间目标白天光电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李春霞;宽带雷达空间目标及目标群跟踪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袁振涛;空间目标普测型雷达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蓝朝桢;空间目标天基光学观测系统建模与探测能力分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7 李冬宁;空间目标光度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卢海平;空间目标视景模拟器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黄剑;低轨空间目标雷达探测信息处理技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程昊文;航天器轨道理论在空间目标编目管理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波;空间红外弱小目标检测算法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戴俊;基于STK的空间目标飞行可视化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勉洪;大视场小口径星敏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刘雅娟;空间目标宽带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5 宋潇捷;空间目标三维网格化建模和光学特性计算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杨康;空间目标高光谱特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波;空间目标交会期间碰撞概率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刘薇;基于空间编目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和应用[D];湘潭大学;2013年

9 王宏;空间目标动态信息库的设计和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10 刘镪;空间目标幸运成像技术的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0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890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8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