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心悬浮轨道航天器编队飞行控制
本文选题:日心悬浮轨道 + 航天器编队飞行 ; 参考:《信息与控制》2016年01期
【摘要】:针对日心悬浮轨道航天器编队飞行控制问题,应用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技术设计了编队飞行控制器.首先,考虑外部扰动,基于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CRTBP)模型推导了航天器编队日心悬浮轨道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估计和补偿的编队飞行控制方法,避免了通过航天器局部线性化动力学方程或精确非线性动力学方程设计编队飞行控制器时存在的模型精确性过度依赖等缺陷.最后,数值仿真表明存在系统模型不确定性、初始入轨误差及地球轨道偏心率扰动的情况下,所设计的控制器实现了高精度的编队飞行控制,并优于NASA制定的5 mm编队飞行精度标准.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formation flight control of spacecraft in heliocentric suspension orbit, a formation flight controller is designed by using 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LADRC). Firstly, considering the external disturbances, the nonlinear dynamic equations of spacecraft formation heliocentric suspension orbit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circular restricted three-body problem (CRTBP) model. Secondly, a formation flight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disturbance estimation and compensation is proposed. The overdependence of model accuracy on the design of formation flight controller by using local linearized dynamic equations or accurate nonlinear dynamic equations of spacecraft is avoided. Finall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controller has high precision control for formation fligh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certainty of system model, initial orbit error and eccentricity of earth orbit. It is superior to the 5 mm formation flying precision standard established by NAS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分类号】:V44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强,张育林;编队飞行队形设计一般化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3年01期
2 孙兰,许滨,张珩;航天器稀疏编队飞行的概念及其设计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3年02期
3 马涛,郝云彩,马骏,周胜利;编队飞行卫星的星间跟踪与测量技术综述[J];航天控制;2005年03期
4 周凤歧,孙东,周军;基于非线性滤波技术的多航天器编队飞行相对导航[J];宇航学报;2005年02期
5 潘高峰;张军;;编队飞行防相撞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S1期
6 林来兴;;编队飞行卫星三维定位系统的动力学和控制策略[J];航天控制;2008年03期
7 林来兴;;分布式空间系统和航天器编队飞行辨析——兼谈航天器知识编队和精确编队飞行应用实例[J];航天器工程;2008年04期
8 林来兴;车汝才;;航天器编队飞行轨道构型研究[J];航天器工程;2009年01期
9 朱贵伟;;瑞典卫星交会、编队飞行技术的“验证者”——“研究仪器样机与空间先进技术”卫星[J];国际太空;2010年05期
10 林来兴;;航天器编队飞行和空间演示验证技术——有人照料空间实验室与平动-转动物理仿真器[J];航天器工程;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长清;;航天器电磁编队飞行轨道和姿态终端滑模控制[A];The 5th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彭良福;林云松;;编队飞行防撞系统的建模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3 林来兴;;小卫星星座与编队飞行三维定位系统和控制[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禹凯;徐明;;编队飞行航天器的自主控制策略设计[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黎康;;编队飞行卫星相对轨道动力学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王黎沁;曾国强;胡敏;;编队飞行卫星碰撞概率及碰撞规避策略仿真分析[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倪娜;贾英民;;一种卫星平面圆形编队飞行的鲁棒控制方法[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苟兴宇;李克行;张斌;刘捷;董筠;;实践九号编队飞行轨控中的姿轨耦合与推力损失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正;朱兴动;张六韬;;三维空间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模型[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凯;郑建华;吴霞;;编队飞行构形设计初始化及稳定性分析[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李红;飞机编队飞行好处多多[N];科技日报;2002年
2 记者 冯志文;以研制可编队飞行的纳米级卫星[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孟云鹤;近地轨道航天器编队飞行控制与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韩龙;编队飞行航天器相对状态的立体视觉测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罗成;近地轨道空间飞行器编队飞行控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郑重;多航天器编队飞行分布式协同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万婧;无人机自主编队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方挺;无人机协同编队飞行中的视觉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中秋;电磁编队飞行网络化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尚强;编队飞行相对运动自主导航与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祝淼;基于对偶四元数的编队飞行卫星螺旋修正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李宏艳;输入受限的航天器编队飞行姿态协同控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李洋;航天器编队保持与姿态协同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付世勇;基于对偶四元数的编队飞行卫星自主相对导航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霍明英;编队飞行卫星物理仿真系统设计及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陈学坤;四旋翼无人机编队巡航飞行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余挺;微型飞行器编队飞行中的视觉相对导航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陈健;编队飞行卫星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4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05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