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航站楼车道边容量评估
本文选题:机场 + 航站楼 ; 参考:《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航站楼车道边是机场航站楼前供车辆通行、停靠,供旅客进出航站楼的道路。由于其特殊性,几乎成为了陆侧交通体系中最容易形成瓶颈的地方。随着民航业务量的发展和机场集疏运方式的多元化,车道边规模和布局随之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随着大型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的出现,在其内部设置车道边成为了缓解航站楼车道边交通压力的一种途径;科学的建设车道边并预测车道边规模是机场陆侧交通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正确的车道边容量评估能够评价其建设的合理性,车道边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旅客的直观感受,更是显示了机场陆侧的运行效率;机场轨道交通拥有诸多优点,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亚洲国家机场受到强烈欢迎,其对车道边的影响越来越大、也需要定量化。目前我国对以上各方面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车道边布局模式、规模需求、容量评估、服务水平评价以及轨道交通对车道边的影响等方面均做了细致研究。希望能够提出一个完善的航站楼车道边系统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为机场规划、设计和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首先对车道边定义做了引申,将地面交通中心内的车道边归属为机场陆侧附属车道边,通过对国内外大型机场车道边布局形式的研究,分别对附属车道边和航站楼车道边的布局模式做了详细分析;其次,对航站楼车道边做了需求分析,概述了几种车道边规模的论证方法,并建立轨道交通在机场集疏运中的分担率模型,希望借此分析轨道交通的引入对机场航站楼车道边的影响;再次,研究分析航站楼车道边容量评估理论,针对单航站楼车道边和多航站楼车道边系统分别建立容量评估模型;然后,研究了航站楼车道边服务水平,构建了航站楼车道边服务水平评价模型;最后,根据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分别将以上模型应用于实际机场,并给出航站楼车道边容量提升建议,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是科学合理的。希望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为机场规划设计者和机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driveway of the terminal is a road for vehicles to pass through and stop in front of the airport terminal for passengers to enter and leave the terminal.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ity, it has almost become the most easily formed bottleneck in the land side traffic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aviation busines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irport transportation mode, the size and layout of the driveway have changed, especially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ground transportation center of the large airport. Setting up lane side in its interior has become a way to relieve traffic pressure on the driveside of terminal building;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lane side and prediction of lane side scale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land side traffic system of airport. The correct evaluation of vehicular side capacity can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its construction. The level of lane side service not only affects the intuitive feelings of passengers, but also shows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airport land side, and the airport rail transit has many advantages. Airports in Asian countrie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public transport, are strongly welcomed and increasingly have an impact on the driveway side, which also needs to be quantifie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above aspects in our country is not perfect.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lane side layout mode, scale demand, capacity evaluation, service level evaluation and the impact of rail transit on the lane edge. It is hoped that a perfect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riveway side system can be put forwar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airport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riveway edge is extended, and the vehicular edge in the ground traffic center is classified as the land side of the airport,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layout of the roadway edge of the large airpor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layout mode of the side lane and the lane edge of the terminal building are analyzed in detail. Secondly, the demand analysis of the lane edge of the terminal building is made, and the demonstration methods of several kinds of lane side scale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rail transit on the side of the airport terminal lane, the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theory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side capacity of the terminal lane, and establishes the model of the sharing rate of the rail transit in the airport gathering and distributing transportation, hoping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ail transit on the airport terminal lane. The capacity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single-terminal driveway side system and multi-terminal driveside system. Then, the service level of single-terminal driveway side and multi-terminal driveway side system is studied,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erminal drive-side service level is construct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the abov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actual airport,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increasing the side capacity of the terminal lane are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t is hop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airport designers and airport manager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3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锡明 ,顾煜;上海世博交通理念——宜人畅达空间[J];交通与运输;2003年04期
2 ;伦敦收取交通拥挤费[J];环境保护;2004年03期
3 宋协和;城市交通拥挤的思考[J];安全与健康;2004年04期
4 李林波,万燕花,张勇平;城市交通拥挤发生的一般规律[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覃运梅;王玲玲;;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几点对策[J];交通标准化;2005年12期
6 贾海亮;;城市交通拥挤原因与疏导策略[J];价值工程;2012年29期
7 ;关于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整顿交通秩序的通知[J];道路交通管理;1998年06期
8 军民;强化村民交通意识势在必行[J];交通与运输;1998年05期
9 孙明贵;交通拥挤的经济成因与缓解政策选择[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08期
10 孙运申;孙建新;;重特大交通事故防范对策[J];交通与运输;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智仁;;沈阳市城区立体化交通的规划与建设[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2 雷家殨;;解决北京市交通拥挤的初步设想[A];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第二次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叶彭姚;;交通拥挤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初探[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婷婷;沈建惠;张卫华;张代胜;;城市二元交通拥挤判别及扩散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谢旭轩;张世秋;易如;吴丹;黄德生;李佳黎;;北京市交通拥挤的社会成本[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房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分析与对策[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培均;;关于缓解北京市交通拥挤的几点建议[A];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第二次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肖林红;黄金霞;;长沙交通拥堵原因及缓解措施分析[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9 房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分析与对策[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10 陆锡明;;大都市一体化交通[A];中国巴士快速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邓琳;“拥挤费”能否缓解交通拥挤[N];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
2 张有义;交通拥挤费 治堵“妙药”还是“懒汉行政”[N];法制日报;2007年
3 记者 谭亦芳;广州要开征交通拥挤费?[N];南方日报;2006年
4 张路秋;伦敦为何能征收“交通拥挤费”[N];中国汽车报;2005年
5 阳艳平;英国不堪堵车苦拟征交通拥挤税[N];中国税务报;2002年
6 刘吉涛;我们该不该收取“交通拥挤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刚;提高交通组织水平 确保道路畅通有序[N];贵阳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万建民;限制私车 能否缓解交通拥堵[N];经济日报;2003年
9 ;北京交通拥堵[N];人民日报;2003年
10 邓 琳;交通拥挤费能否缓解城市拥堵[N];西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敏;可持续公交战略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及深圳实践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黄艳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大铭;基于实时信息的公交优先管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马诗咏;城市交通拥堵判别与疏导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崔建明;道路交通仿真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张俊友;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与诱导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崔洪军;大型活动交通组织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李巧茹;交通网络动态配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李文辉;上海世博交通组织与管理一体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雷伟;城市道路交通排放的仿真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枚;高速公路黄金周交通拥挤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兹林;基于道路交通状态判别的干线动态协调控制优化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闫旭;现代有轨电车的建设适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徐也栋;卫星城现代有轨电车布置方案的效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尚龙华;基于车辆队列的交叉口信号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袁观虎;大型桥梁交通运行状态影响评估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张富强;城市主干路交通拥堵预测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曹玉梅;基于灰色理论的交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9 郑昌庆;宁海公共交通智慧管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秦韬;城市道路偶发性局部拥堵快速识别办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75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07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