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叶片顶端修复过程的加工变形量分析
【图文】:
具体可将模型文件导入到ANSYS环境中,,对其进行结构静力学分析。设定叶片材料为钛合金,并进行网格划分,如图1所示。其中,加工面的网格尺寸为0.5mm,加工面以下的网格尺寸为1mm。图1叶片模型的网格划分2加工变形与装夹位置的关系分析为测试分析叶片加工的最佳装夹位置,选取钛合图2添加载荷金厚度为0.2mm,均布载荷为5MPa,如图2所示。分别选取距离加工处18、15、12、9、6、3、2、1.8、1.7、1.6和0mm的位置作为最远的装夹位置,分析内弧受力、外弧受力和整体加工面的受力情况。其中,图3是装夹位置距离加工处2mm的情况。经分析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处理后可得到不同加工位置的最大变形量与装夹位置关系图,如图4所示。其中,曲线1—3分别表示不同装夹位置叶片加工过程的内虎外弧及整体的受力变形情况。图3材料厚度为0.2mm,装夹位置距离加工处2mm的变形情况表1不同装夹和加工位置的变形量mm加工位置装夹位置与加工面距离18151296321.81.71.60内弧3.62812.62721.83521.1870.654660.253970.18080.166370.158650.151780.04326外弧3.77262.72961.90221.2310.678250.272950.1955550.180220.1720.164670.044452整体0.0145890.0144520.0140110.013340.0124710.010490.0913370.0087750.0085570.0083550.003424图4加工位置的最大变形量与装夹位置关系图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可知:(1)随着夹紧位置与加工面底端距离的缩短,不同加工位置的最大加工变形量都在减小;(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独加工内弧的最大变形量比加工外弧时要小;(3)最佳夹紧位置在距离叶片加工面底端约2mm处。3加工变形与切削力的关系分析对于此次模拟分析,选用直径为3mm的球头刀具进?
添加载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纪苟,端木时夏;微机辅助定位误差补偿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1987年03期
2 刘普合;;拉袋误差补偿机构补偿量的确定[J];包装与食品机械;1987年Z1期
3 刘纪苟;端木时夏;;微处理机辅助定位误差补偿系统[J];机械工业自动化;1987年02期
4 韩良,芮小建,钟秉林,颜景平;误差补偿执行件设计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机械工程;1995年S1期
5 Christian de Godzinsky;Planmeca Oy;;改善双极电流吸收器的误差补偿方法[J];电子设计技术;2006年10期
6 刘纪苟;陈建;端木时夏;;微计算机辅助误差补偿的水平分割方法[J];装备机械;1986年03期
7 马修德;王威廉;;工艺过程的动态误差补偿[J];机械制造;1992年12期
8 宾鸿赞;计算机辅助实时误差补偿及其应用[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1995年02期
9 高栋,袁哲俊,赵伟明,林发荣;提高镗孔精度的在线误差补偿法[J];机械工艺师;1998年09期
10 贾宗尧;数显系统的误差补偿方法[J];航天工艺;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航;孙厚芳;袁光明;;基于二维误差测量的数控机床误差补偿与控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宇航;柴立群;李强;高波;曹益平;;一种镜面对称法绝对测量中的误差补偿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葛文涛;邓正隆;高玉凯;;机抖式激光陀螺温度误差补偿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刘又午;章青;赵小松;张志飞;;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提高工作精度的基本途径[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闯;杨庆新;刘福贵;颜威利;;车载电子指南系统的设计[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又午;章青;赵小松;张志飞;;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课题[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国洪;袁欢;;沧州纵横高炉槽下选程的功能及实现[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一磊;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综合误差补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蔡伟林;多自由度倒装键合机构设计与误差补偿[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陈逢军;非球面超精密在位测量与误差补偿磨削及抛光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粟时平;多轴数控机床精度建模与误差补偿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5 沈金华;数控机床误差补偿关键技术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张毅;数控机床误差测量、建模及网络群控实时补偿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马术文;数控机床热变形特性和热误差补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高精度定位平台振动误差补偿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党志广;切点跟踪磨削运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15年
3 乔凯;低刚度工件加工变形误差预测及补偿集成技术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韦宗喜;微惯性测量单元标定技术及误差补偿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5 王泽民;数控落地镗铣床滑枕组件热力耦合场分析及误差补偿方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昭;支持误差补偿的数控集成平台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7 陈英姝;数控误差补偿新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慧珍;加工零件全自动化编程测量和误差补偿[D];天津大学;2004年
9 王伟;数控加工中在线检测及误差补偿的关键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关伟智;铣床加工中心的空间误差测量及其补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8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56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