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内冷结构热力耦合分析及其性能改进

发布时间:2020-02-04 11:54
【摘要】:随着航空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的不断升高,使得涡轮叶片内冷结构的设计分析工作要求极为苛刻,必须采用先进的内部冷却技术或改进内部冷却结构来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基于此,本文对涡轮叶片内冷结构热力耦合机理及其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对内冷结构性能改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完成了涡轮叶片流动-传热-应力多场耦合特性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将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SST k-w湍流模型能准确预测涡轮叶片中的逆压梯度流、激波以及边界层转捩等复杂流动;详细分析了涡轮叶片周围的边界层流动、动力学特性、对流换热特性和叶片内部的换热特征。最后,使用流固耦合的叶片固体区域网格完成了流固耦合和热力耦合数据交换,实现了热力耦合分析,得到了热力耦合特征。(2)开展了传统肋片后台阶侧壁和底部壁面的低换热区域的改进研究。结果表明,回流区域覆盖的肋片侧壁和底部壁面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且侧壁倾斜角度越大换热效果越好。在换热面积最小的情况下,150°倾斜侧壁取得了最好的换热效果,并且流阻的增加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3)研究了导向扰流柱形状以及结构参数对冷却通道换热和流阻特性的的影响。结果表明,倾斜型扰流柱对主流的扰流效果最为剧烈,使得高湍流区域几乎覆盖半个肋片通道,能有效地提高带肋通道的换热效率,获得最佳的换热效果;圆柱型扰流柱和椭圆型扰流柱的扰流效果最差,但能有效地减小流动分离产生的负压区、缩小对转涡,得到了最小的通道流阻。凸型扰流柱使肋片通道流阻增加最大。另外,较高的肋间距与肋高比(P/e)将会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越大的截面长宽比(AR)意味着更好的换热特性,同时也会产生更大的流动阻力。
【图文】:

冷却技术,发展趋势,气膜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冷却。内部冷却主要是通过强化对流换热技术实现,主要方式有冲击冷却、扰流器强化换热以及设法降低冷气温度。外部冷却主要通过阻隔热燃气与涡轮叶片之间的传热来实现,主要方式有气膜冷却、发散冷却以及陶瓷涂层等[10]。现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一般都采用复合冷却结构,包括对流、气膜、冲击和热障涂层等技术。图 1-2 给出了现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导向叶片的典型冷却结构。在前缘区域,冷却空气经多排气膜孔在前缘表面形成气膜,将前缘区域和主流燃气隔离;在尾缘区域,最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尾缘射流冷却;在叶片中部,气流通过扰流器对叶盆和叶背壁面形成强化对流冷却[11]。

涡轮叶片,航空发动机,冷却方式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冷却。内部冷却主要是通过强化对流换热技术实现,主要方式有冲击冷却、扰流器强化换热以及设法降低冷气温度。外部冷却主要通过阻隔热燃气与涡轮叶片之间的传热来实现,主要方式有气膜冷却、发散冷却以及陶瓷涂层等[10]。现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一般都采用复合冷却结构,,包括对流、气膜、冲击和热障涂层等技术。图 1-2 给出了现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导向叶片的典型冷却结构。在前缘区域,冷却空气经多排气膜孔在前缘表面形成气膜,将前缘区域和主流燃气隔离;在尾缘区域,最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尾缘射流冷却;在叶片中部,气流通过扰流器对叶盆和叶背壁面形成强化对流冷却[11]。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防锈室;刘静华;;涡轮叶片的水剂清洗[J];航空工艺技术;1981年08期

2 陈荣章;涡轮叶片的质量控制及无损检验方法[J];航空材料;1984年06期

3 黎规让;王文绵;;涡轮叶片“有效发射率”计算的程序设计[J];航空精密机械工程;1984年03期

4 山本幸南,马仙;提高涡轮叶片耐热性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1989年04期

5 陈荣章;长期使用过的涡轮叶片的恢复处理[J];材料工程;1991年05期

6 孟春玲,饶寿期;涡轮叶片蠕变寿命预测方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林垲,高庆,黄维娜;Ⅰ级涡轮叶片振动特性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2年03期

8 宋迎东,高德平;定向凝固合金涡轮叶片的低周疲劳寿命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2002年07期

9 江龙平,徐可君,隋育松;提高涡轮叶片疲劳强度的几种措施[J];航空工程与维修;2002年06期

10 宋玉旺,席平;基于特征造型技术的涡轮叶片参数化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开明;;某型发动机二级涡轮叶片强度计算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三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第三集)[C];2008年

2 李东哲;刘冬欢;尚新春;;典型涡轮叶片蠕变损伤数值模拟及寿命预测[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赵威力;;三参数威布尔分布下的发动机涡轮叶片可靠性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虞跨海;;流热耦合下带冠涡轮叶片振动特性分析[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5 甄博;康宁;侯贵仓;;涡轮叶片高低周复合疲劳寿命试验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赵歆波;邹晓春;赵荣椿;;基于数字样品的涡轮叶片质量检测方法[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赵歆波;张定华;邹晓春;;基于锥束体积CT的涡轮叶片快速质量检测[A];陕西省航空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第九届陕西省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熊勇;陈昌达;李巍;郑之梅;但丽玲;张江峰;;涡轮叶片裂纹分析[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董一巍;卜昆;窦杨青;张定华;;精铸涡轮叶片虚拟修模系统的开发[A];2010年“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学术交流论文集[C];2010年

10 李义平;;航空发动机铸造涡轮叶片校正量的控制技术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五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第5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罗志英 于媛杰;西航荣获中国质量协会“优秀六西格玛项目”奖[N];中国航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超;涡轮叶片蒸汽/空气冷却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董平;航空发动机气冷涡轮叶片的气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伟;某涡扇发动机涡轮叶片寿命计算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尹珩苏;航空发动机低压涡轮叶片疲劳寿命预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江华;陶瓷基涡轮叶片热分析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4 刘亚非;涡轮叶片冷效及叶栅流动损失实验模化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5 鲍羽;涡轮叶片刮磨传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6 蓝占赣;涡轮叶片综合冷却效果模拟试验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7 刘军勇;某改型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碰磨分析与质量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郑少飞;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内冷结构热力耦合分析及其性能改进[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欧金平;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场计算及其结构优化[D];中国民航大学;2014年

10 颜芳;涡轮叶片冷却风道的原始红外图像增强及处理[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6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576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5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