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作动器迟滞特性及六自由度主动隔振平台控制研究
【图文】:
出系统容许范围的激振源采取有效的隔振措施以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国外大多采用被动隔振技术[17-19]。然而卫星在轨运行时,振源所产生的扰动频带,如图 1-1 所示,此时传统的被动隔振在承载刚度限制的前提下,对低频敏荷的隔振效果不能满足要求[20, 21]。同时,敏感设备受到来自飞行器所携带扰的多方向扰动,因此需要进行具备多自由度隔振能力的隔振系统的研究。
图 1-2采用立方构型 Stewart 平台设计的主动隔振装置Fig.1-2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s with cubic Stewart platform图1-2(b)是由Hood Technology公司和华盛顿大学合作制造的“立方”Stewart六杆主动隔振平台[122]。与JPL的隔振平台相比,HT/UW平台采用的音圈电机作动器行程可达前者的20倍,对该平台进行适当优化,将音圈电机基础永磁体直接安装于基座,使柔性铰链串联于执行器一端,移除内部重力补偿弹簧,降低了系统刚度,同时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至3 Hz,并通过多种传感器如感应线圈、测振器、压电传感器等提供反馈,功能更加完善,可以完成主动隔振的同时具有进行姿态调整和精确定位的功能。但永磁体同线圈间空隙的增大,,降低了作动器的性能。以上两种隔振平台的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4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高志远;朱晓锦;张合生;李培江;;含正反馈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混合自适应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5年07期
2 杨平;吴洪涛;杨小龙;陈柏;;六自由度微重力模拟平台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5年03期
3 张庆君;王光远;郑钢铁;;光学遥感卫星微振动抑制方法及关键技术[J];宇航学报;2015年02期
4 张邦民;赵宇;吴洪涛;杨小龙;;六自由度隔振平台支架的优化设计[J];机械制造;2014年11期
5 涂奉臣;陈照波;李华;焦映厚;方勃;;新型整星隔振平台的被动隔振性能及星箭耦合特性分析[J];航空学报;2010年03期
6 邱志成;吴宏鑫;;基于特征模型的挠性结构自适应振动控制[J];智能系统学报;2007年05期
7 马兴瑞;于登云;韩增尧;邹元杰;;星箭力学环境分析与试验技术研究进展[J];宇航学报;2006年03期
8 张磊,刘永光,付永领,何琳;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主动隔振系统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4年06期
9 刘向杰,周孝信,柴天佑;模糊控制研究的现状与新发展[J];信息与控制;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世利;并联机构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2 于大国;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隔振平台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3 张旭辉;超磁致伸缩作动器优化及主动隔振控制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凯;磁致伸缩多自由度精密平台的驱动及振动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杨小龙;基于Stewart机构的隔振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94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59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