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涡系演化机理的大型客机涡致阻力减阻方法研究
【图文】:
与诱导阻力相比,干扰阻力相对较小,因此,“涡致阻力”与“诱导阻力”在数量上相差不大。本文统一使用“涡致阻力”来描述这一阻力现象,后文中不再区分二者的差别,仅为从涡的角度定义阻力而使用“涡致阻力”,这也与本文通过尾迹涡演化来研究减阻方法的思路一致。简单而言,涡强度越低,涡致阻力应该越小;但对于带有强烈涡旋的涡流,其致力机理远非如此简单。而对于飞机尾迹涡系等复杂的涡结构,涡致阻力的产生机理更为复杂。基于对活塞射流涡环的研究,Gharib 在 1998 年[11]提出了涡环生长的夹止(pinch-off)理论,即涡环不能无限生长,当涡环形成时间 L/D 达到 4 左右时(L为活塞冲程,D 为直径),便不再从周围流体中吸收环量,,其环量不再增加,即与周围流体发生“夹止”现象,就好像剪断了与周围流体的联系一样,多余环量在尾迹中形成新的次级涡环,如图 1 - 5 (b)。L/D 从 2 增大到 3.8 时,涡环尺寸与环量明显增大;但从 3.8 增加到 14.5 时,涡环本身没有明显变化,但诱导出了次级涡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方形翼尖,在上下表面均形成了涡结构,并最终融合为一个上翻的翼尖涡[17,18],如图 1 - 10。因上下表面均有流向翼尖的展向流动分量,上表面流体在翼梢端面产生下洗(downwash)趋势,形成下洗的正涡;下表面产生上翻(roll-up)趋势,形成上翻的负涡。由于机翼上表面压力低于下表面,翼尖处总体的横向流动趋势是向上翻卷,抑制了下洗涡的生长,上表面初级涡因而脱离边界层并消散,同时诱导出上翻的次级涡(负涡),并迅速生长增大(成为上表面主涡);下表面初级涡也逐渐生长增大,并诱导出一个较小的次级涡(正涡)。最终,上下表面主涡(两个负涡),融合为同一个涡结构,涡的旋转方向符合流体的上翻趋势。有研究发现,在翼尖附近的上下表面还可能出现三级涡甚至四级涡,这些涡结构有可能发生二次融合[18]。流体流过方形翼尖最终也生成了一个以上翻的融合涡为主涡的涡系结构,与圆形翼尖相似,但翼尖涡形成过程有所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2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锋;杨锦文;刘锦生;江建华;王俊伟;何意;;基于相交不稳定性的尾流自消散机翼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2015年03期
2 白俊强;孙智伟;董建鸿;黄江涛;;考虑机翼尾流影响的运输类飞机后体气动外形优化设计(英文)[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5年01期
3 杨可;黄浩;徐胜金;;组合小翼和翼梢喷流对翼尖涡的影响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6期
4 张永升;刘丹;郎卫东;;后体参数对运输机后体阻力的影响[J];力学季刊;2013年04期
5 梁益明;姚朝晖;何枫;;翼梢小翼若干几何参数对翼尖涡流场的影响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2年05期
6 武宁;段卓毅;廖振荣;邓一菊;;大型飞机扁平后体导流片减阻增稳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2年02期
7 于彦泽;刘景飞;蒋增煈;陈宝;;大型飞机后体流动控制及减阻机理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1年05期
8 毛旭明;张彬乾;王元元;;运输机大上翘机身后体参数影响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1年01期
9 张彬乾;王元元;段卓毅;董强;张子东;毛旭明;;大上翘机身后体设计方法[J];航空学报;2010年10期
10 王元元;张彬乾;;基于尾迹面法的气动力积分技术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泽鹏;基于翼尖涡物理特征及相互作用的翼尖减阻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杨可;基于组合小翼及翼梢喷流的翼尖涡控制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3 潘秀东;基于自由曲线建模方法的翼梢小翼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2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612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