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电动分布式动力布局飞行器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18:01
【摘要】:分布式动力布局机翼是指在机翼前缘或上表面尾缘分布动力的一种机翼。相较于常规动力布局机翼,分布式动力布局能够提高飞机的气动效率,具有较好的短距起降能力以及在大攻角飞行状态下的稳定性。而串列翼布局通过前后布置两个机翼在有限展长条件下具有更大的翼面积,获得更高的升力。但串列翼前翼对后翼的影响会导致后翼气动效率降低,因此可以通过将分布动力布局应用于串列翼设计优化,达到改善串列翼气动特性的目的。本研究在对分布动力机翼及串列翼气动特性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改变各结构和动力参数获得分布动力串列翼在本次设计条件下的最优参数。利用天平测力系统获取了分布动力布局机翼螺旋桨的拉力系数、高度、间距及螺旋桨正反转对机翼气动特性作用的规律。然后通过表面压力测量获取了不同截面及机翼表面整体的压力分布特性,螺旋桨与机翼作用改变机翼面的压力分布进一步解释了导致机翼气动特性变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螺旋桨后不同截面的空间流场特性,进一步了解螺旋桨滑流带来的流场复杂化现象。接下来对三个主要结构参数对串列翼布局飞行器前后翼相互干扰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不同参数对串列翼气动特性作用的规律。进一步对前后翼之间空间流场分布进行研究,得出前翼尾流对后翼干扰是造成后翼气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再利用分布动力布局的研究规律,将不同动力布局的串列翼进行气动特性的对比,获得设计参数条件下最优的串列翼动力布局方式。最后以风洞试验数据为参考设计了串列翼实飞模型,验证了分布动力串列翼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动力布局能有效提升升力系数,推迟失速攻角,甚至在40°不出现明显失速现象。滑流造成的机翼表面压力剧烈变化是改变机翼气动特性的原因。针对本次设计参数条件下,前翼在上,后翼在下,动力分布在后翼上的布局能获得更高的升力。
【图文】:

舰载机,辽宁


1.8 万公里的海岸线,不仅南北跨距很大,毗邻防力量不易到位,造成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严重侵长的海岸线从北到南,,我们在南海、东海和黄海而且还面临其他大国插手争端的现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万众瞩目中正 12 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面对着“ 辽宁舰”到了进一步发展,正由近海防御逐步向纵深进发,,我国海军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 舰载机在航空舰意义重大,标志着“辽宁舰”正式成为了真正形成战斗力,不仅需配有先进的舰载机电设备、同功能的舰载机战斗群,如反潜直升机、预警机、机与航母舰载机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2]。同时起飞,因此,具备短距起降甚至垂直起降性能的群的一种迫切需求。

飞机图,超音速,飞机,概念


[5]。图1.3 分布式动力的超音速概念飞机 图1.4 X-57 电动螺旋桨分布式飞机分布式推进是一种新的概念,可以改变未来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这个概念有可能打开集成机身推进系统的设计空间,并允许开发新的协同技术。分布动力布局可以给飞机设计提供一个范例转变,推进系统可以直接影响机身的设计和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考虑的机身概念、推进系统的结构和详细的安装。这个概念带来的飞机设计上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类型飞机的设计和操作要求[6]。近些年,随着电动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分布式动力概念飞行器从微型飞行器到小型无人机再到轻型电动载人机的应用变成了可能。小型分布式电推进飞机所需推进功率在数十至数百千瓦级别,该功率等级的电池、电机、电力电子与系统控制技术相对成熟。而对于中大型电动分布动力推进飞机则需要兆瓦级电机和功率变换器,因此混合电推进系统成为了最为合理的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1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静;刘祥灿;杜丽超;周伟星;肖雪峰;;不同温度气体喷射特性的PIV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6年10期

2 支明;李维;王彤;;惯性粒子分离器流场特性的PIV试验研究[J];风机技术;2017年02期

3 宋俊超;齐正义;姜维;黄亚飞;陈家军;王瑞;;基于PIV技术的单体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内部流场分析[J];选煤技术;2017年03期

4 崔衡;刘洋;李东侠;王征;陈斌;庞在刚;;PIV技术在中间包和结晶器流场模拟中的应用[J];连铸;2015年03期

5 才委;马文星;刘春宝;袁哲;;液力变矩器泵轮内部流动PIV测试与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6 张桂夫;王鲁海;朱雨建;李军;杨基明;;基于PIV测量的涡轮流量计响应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13年10期

7 王小兵;刘扬;崔海清;韩洪升;;垂直管中定常螺旋流涡量特性的PIV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2年02期

8 王小兵;刘扬;赵会军;;PIV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25期

9 谢伟亮;王红涛;竺晓程;周代伟;杜朝辉;;汽轮机低压排气缸内流场的PIV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1年05期

10 张珂;李万平;;壁面湍流标度律的PIV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侠;刘洋;王征;崔衡;陈斌;庞在刚;;PIV技术在中间包和结晶器流场模拟中的应用[A];2014年高品质钢连铸生产技术及装备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谢彦凤;高琪;;圆球在牛顿流体中的重力沉降的PIV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丁丽华;张晓光;赵亮;张海明;;PIV数字图像测试技术及在中间包水模实验中的应用[A];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国平;张军;陆林章;朱建良;;拖曳水池水下三维PIV测试系统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邵春雷;顾伯勤;黄星路;周剑锋;;叶轮流道内部流动的PIV试验[A];江苏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09)[C];2009年

6 薛庆雨;张国平;黄振宇;;水筒中翼型尾流PIV测试与湍流特征分析[A];七届更迭 三十回眸——第七届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申峰;陈从连;刘赵淼;;静压油腔流场结构的PIV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8 王静菊;周红玉;陈旭;马昕;张莹;;PIV测量分层流体中背风波的表面流场[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丁丽华;张晓光;赵亮;;PIV粒子示踪测速技术及在中间包水模实验中的应用[A];第十八届(2014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S06:凝固与连铸[C];2014年

10 张军;赵峰;洪方文;徐洁;;拖曳水池随车式PIV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流动显示’2002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惠娴;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PIV测试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2 唐湛棋;强扰动作用于边界层的PIV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张喜成;髂静脉支架植入后局部流场的PIV测试及其对另侧髂静脉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刘佳驹;螺旋异型管强化传热数值研究及PIV实验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秋华;水平轴风力机尾流特性的三维PIV风洞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邱晓宁;颅颈动脉植入支架后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PIV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梁桂华;柴油机缸内流场的PIV技术应用研究及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青山;有限长平板分离再附流动非定常特性的PIV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曹晓东;客机座舱内空气流动特征2D-PIV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10 陈启刚;基于高频PIV的明渠湍流涡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亮;基于电动分布式动力布局飞行器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张小航;层析PIV粒子三维密度分布迭代重建方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3 张彦月;振动壁面旋流器流动特性研究及PIV测试[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4 朱宇泽;含刚性植物明渠水流结构PIV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5 付东伟;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PIV试验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3年

6 周君瑜;旋流非接触式吸盘静态特性仿真及PIV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吴畅毅;PIV在电站锅炉电除尘器气流分布模型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南华大学;2006年

8 周立杰;幂律流体环空流场PIV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9 黄冬金;基于PIV实验的明渠非恒定流摩阻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10 李梦杰;组合式人工鱼礁的PIV二维流场效应与物理稳定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1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621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a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