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组件防冰性能的计算分析
【图文】:
仅仅使用冰核模型并不足以彻底解释清飞机结冰原因。热力学理论:水滴结冰不仅仅与环境温度有关,它还受水滴曲率、冰核等因素影响穿过云层时,悬浮在空气中的水滴撞在飞机表面。撞击的瞬间,水滴破裂,曲率减增大。附着在飞机表面的极薄的水膜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来自相变的热量带走,这样表面的水滴迅速结冰。结合冰核理论和热力学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过冷水滴在云层中不结冰,而撞击在飞立刻结冰的原因。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飞机结冰数值模拟方法,这为结冰及防护提供了新的平台。.3 飞机结冰冰形研究人员在总结大量的试验数据后发现飞机在不同气象条件下飞行时,其表面上结千差万别,这些冰形对飞机的飞行性能也有不同的影响,而探究冰形对气动特性的评估飞行安全格外重要。一般而言,结冰的冰形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明冰(Glaze Ic冰(Rime Ice),霜冰(Mixed Ice)。如图 1.1 所示,,该组冰形图由 NASA[1]在结冰风洞结所得:
特点并且相辅相成。⑴飞行试验:飞行器在设计和验证阶段,在实际气象条件下进行飞行试验,是验证飞除冰系统设计性能及取得适航认证的必经过程,是对防除冰系统性能检测最有效的途行试验可以有效的比较理论设计和实际工作时检测到的数据的差别,方便进一步改良防系统,并为未来系统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飞行试验有一些缺陷,如:实际飞行时很难遇到所期望的工况,且由于气象条件的多变难较长时间维持特定工况,并为数据的测量带来困难,难以获取准确的数据。飞行试验气象条件多变或难以达到期望的工况而不得不中断或推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经进行飞机结冰试飞时,因为结冰对飞行安全危害极大,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飞行求较高。⑵冰风洞试验:在结冰风洞中模拟一定的气象环境,研究飞机的结冰以及结冰对飞行响。冰风洞与传统的风洞类似,不同的是需要使用诸如喷雾设备、制冷设备来模拟所需结冰气象环境。与飞行试验相比,它更容易达到并长时间维持一特定工况,有效降低试本和风险,测量精度较高,能得到相对可信的数据。图 1.2 是一典型的闭式冰风洞结构图: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244.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志伟;;美国休斯顿大学研制出高效防冰新材料[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年23期
2 高志远;刁彦斌;;寒冷地区闸门防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16年12期
3 徐佳佳;;飞机短舱防冰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校核[J];科技视界;2017年09期
4 顾海雷;张云芳;;飞机外表面气热防冰专利技术发展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年17期
5 徐佳佳;史献林;霍西恒;;民用飞机风挡防冰性能评估[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7年03期
6 于磊;张书晔;;变工况双蒙皮防冰腔的热变形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22期
7 范国轩;;把控防冰减灾未来之域——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郭新蕾[J];科学中国人;2017年01期
8 孙佩仁;高压输电线路防冰装置已通过鉴定[J];高电压技术;1989年02期
9 廖美东;;Y-12Ⅱ型飞机防冰能力的飞行验证[J];飞行力学;1989年03期
10 高志远;刁彦斌;;寒冷地区闸门防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大坝与安全;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秋明;刘清;常红亮;;双蒙皮通道对热气防冰腔防冰性能影响仿真研究[A];2015年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2 张峰;;基于椭球模型的防冰笛形管路结构共振稳健可靠性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彭泽友;;防冰控制器软件可靠性及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设计与研究[A];湖北省航空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交流文集[C];2004年
4 李延;郭涛;;基于松散耦合的三维热气防冰腔数值仿真[A];探索 创新 交流——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下册)[C];2014年
5 王继明;;不同防冰方案对民机失速特性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6 董威;石中均;赵秋月;;防冰部件水撞击特性试验相似准则分析[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徐磊;张大林;陈维建;;发动机进口复合材料支板电加热防冰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李云单;陆海鹰;朱惠人;;航空发动机热气防冰结构的冲击换热特性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王健君;;受滑冰运动启发的防冰涂层[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五分会)[C];2015年
10 卫毅;庞建君;;受感器防冰能力测试中对温度及结冰厚度测量方法的探讨[A];面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2013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胡定坤;新型防冰材料问世 冬季结冰不再可怕[N];科技日报;2019年
2 通讯员 张逸飞 记者 刘津;三项防冰关键技术项目通过验收[N];国家电网报;2008年
3 朱任翔;科技防冰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果[N];国家电网报;2008年
4 记者 崔越男;公司防冰减灾科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国家电网报;2008年
5 夏祖西;中国民航除冰防冰工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N];中国民航报;2008年
6 孙祥海;防冰除冰:众武器各有高招[N];中国国防报;2011年
7 通讯员 王春山 江伟;从抗冰转变为防冰[N];中国电力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肖继红 通讯员 杨彬;从被动抗冰到主动防冰[N];中国电力报;2018年
9 杨志坚;贵阳电网:科学防冰保供电[N];贵州日报;2018年
10 记者 张明明 通讯员 朱冬梅 徐军;江西公司启动农网防冰灾改造[N];国家电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辉;发动机复合材料导向叶片防冰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郭蕾;接触网覆冰机理与在线防冰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尧玄;分裂导线电流转移智能防冰融冰方法研究与装置开发[D];重庆大学;2016年
4 王媛怡;冷凝现象对超疏水表面主动防冰/疏冰功能的影响及验证[D];南京大学;2015年
5 郭超;输电线路玻璃绝缘子微纳米防冰表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冠宇;铝合金多级结构表面的构筑与防冰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苏长明;热防冰表面水膜流动换热与冰脊生成的数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3 郑杰;电热组件防冰性能的计算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4 范国荣;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在线防冰技术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5 陈楚楚;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在线防冰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潘旭云;某型飞机防冰系统机翼防冰腔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郑梅;考虑水膜效应的防冰表面流动换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孙昌泉;缓释防冰沥青混合料制备及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9 朱光亚;电加热防冰部件加热功率的分布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10 卢方;风机叶片覆冰监测与防冰除冰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5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65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