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卫星快速姿态机动控制研究
【图文】:
双体卫星结构模型,该模型也是将传统卫星的载荷舱与平台舱分离,通过非接触的磁浮机构和传感器连接两舱,平台舱作为服的高精度指向服务。星的概念新颖,但其中还包含着很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3]、磁浮机构输出饱和[4]、柔性电缆和反电动势效应对载荷舱精。本文正是基于双体卫星这一新型卫星结构,为了为光学载荷提环境,研究双体卫星的结构特性、运行模式以及姿态机动控制外研究现状探测器发展及技术需求学任务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航天技术的发展,通过航天器荷,进行科学探测以及科学试验。空间飞行器是空间科学发展的学计划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卫星的支持。
良好的抑制效果[9]。主动隔振系统示意图如图 1-3 所示,系统的刚度参数和参数通过主动反馈控制进行调整以提高隔振效率。文献[10]通过压电陶瓷片的相对位置传感器进行主动位置反馈,实现了主动阻尼控制,但主动控制对定的模态振型具有反馈控制的“水床效应”,即降低某频段干扰时会导致另段干扰放大。文献[11]对于宽频段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前馈控制律,于大型空间结构的振动抑制,并对外界输入信号的依赖程度较小。对于空基干涉仪和空间光学望远镜[12]等高精度设备,恒星干涉仪任务需要在 10m 挠性以及反作用飞轮的干扰下满足光学器件 10nm 级的稳定度需求[13]。针对此类定度需求,文献[14]提出了正交六杆组成的 Stewart 主动隔振平台,该平台对振动和低频振动均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其隔振频带可到 5-100Hz,,其执行为音圈电机。结合条纹跟踪光学控制系统,Stewart 平台能够满足空基光学干 10nm 级稳定度的需求[15]。主动隔振系统的优点有:能克服被动隔振时低频与高频抑制的矛盾,并可根据环境变化随时改变控制算法,克服被动隔振时隔振和载荷扰抑制矛盾。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V44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季;孙丽琳;尤亮;曹松;白青江;邹永廖;张伟;;2016-2030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06期
2 胡庆雷;王辉;石忠;高庆吉;;航天器新型非奇异饱和终端滑模姿态控制[J];宇航学报;2015年04期
3 常琳;金光;范国伟;徐开;;基于terminal滑模控制的小卫星机动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15年02期
4 魏凤美;赵育善;师鹏;;挠性航天器姿态机动的变论域自整定模糊PID控制[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5 张伟;赵艳彬;廖鹤;赵洪波;;动静隔离、主从协同控制双超卫星平台设计[J];上海航天;2014年05期
6 邓立为;宋申民;;基于分数阶滑模的挠性航天器姿态鲁棒跟踪控制[J];航空学报;2013年08期
7 彭超;龚兴龙;宗路航;郭朝阳;严启凡;周鸿;;新型非线性低频被动隔振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3年03期
8 赖爱芳;郭毓;郑立君;;航天器姿态机动及稳定的自抗扰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2年03期
9 申晓宁;周端;郭毓;陈庆伟;胡维礼;;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卫星机动路径规划[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08期
10 申晓宁;李胜;郭毓;陈庆伟;胡维礼;;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冗余机械手逆解算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喜海;基于T-S模型的航天器姿态模糊控制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陈绍青;电磁式主被动复合隔振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耿远卓;双体卫星对日定向姿态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王俊;扰动隔离载荷与卫星平台一体化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黄思萌;基于DFP系统的三刚体航天器快速机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马明阳;双体卫星地面试验系统设计及隔振效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杜超;一种双体卫星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赵浩;双体卫星在指向控制中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房海宁;多自由度磁悬浮隔振系统隔振器布置方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波;过驱动航天器姿态控制分配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62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66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