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星载InSAR干涉定标与DEM重建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21:08
【摘要】: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在获取地表信息等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伴随着星载SAR技术的迅猛发展,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技术也迅速崛起,由于其不受云、雨等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该技术在研究地表高程变化、植被覆盖等方面具有全新应用。如今,星载InSAR技术的相关算法日渐完善,其工程化应用已成为雷达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已经成为星载InSAR技术工程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线等干涉参数误差将直接导致DEM产品“斜坡”效应。数据信息的多样性(地面控制点、外部DEM库、ICESat/GLAS等)将导致不同的定标参数的计算方法,从而导致不同的DEM产品精度。星载InSAR系统存在自发自收和一发双收的不同工作模式,收发模式的不同会导致DEM生成时目标定位方程的求解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多源数据和多工作模式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精度DEM产品的获取。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将高效高精度的干涉定标及DEM生成的工程化实现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展开以下研究工作:1.介绍了星载InSAR技术以及干涉参数定标技术的国内外发展近况,指出多源信息与单双基系统工作模式的存在会严重制约着高精度、大批量DEM产品的获取。从InSAR生成DEM的原理以及干涉定标的基本原理出发,给出InSAR技术获取DEM的主要流程,详细分析了影响DEM精度的干涉定标误差参数,构建了干涉定标误差模型。2.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两类干涉定标算法,对不同算法的优势及局限性展开讨论。同时,构建了全球ICESat/GLAS高程数据库。在缺乏精确地面控制点信息的条件下,提出利用高精度的ICESat/GLAS高程数据库与TanDEM-X DEM库结合的方法进行干涉参数估计,从而生成高精度的DEM产品。3.给出原始DEM生成环节的实现流程,详细分析了该环节的两个核心步骤:相位-高程转换及地理编码。同时,针对InSAR系统单双基工作模式,对三维目标定位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定位算法可以统一应用于单双基两种工作模式。4.对干涉定标环节和DEM生成环节进行了软件化实现。在输入、输出、不同级别用户的参数设置等各个方面对这两个环节的工程界面展开详细设计,利用多组高分三号星载InSAR实测数据对算法的稳健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检验,实现了多源信息干涉定标以及DEM生成的工程化应用,最后展示了工程化应用的结果。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卫星,雷达遥感


第一章 绪论叠掩的难题。1988 年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很多商业实用研究开始迅速崛起。2011 年四年的时间内,意大利研制并发射了系事方面实现了首次应用。卫星分辨率高,在灾各个领域展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雷达遥感卫星-TerraSAR-X,于 2007 年由德国d Raumfahrt, DLR)成功发射[24],这为 InSAR靠的高分辨率数据。2010 年,另一颗 X 波段的 TerraSAR-X 卫星构成编队飞行模式[25],编队,解决了传统 InSAR 处理中时间、空间基线损精度 DEM 保驾护航。TanDEM-X 系统编队示

卫星,影像图,环境,示意图


(a)卫星示意图 (b)北京地区影像图图 1.2 环境一号卫星示意图及其获取的影像图2016 年 8 月,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另一颗民用卫星—高分三号(GaoFen-3,GF-星[32],这颗卫星意味着国内科技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这是第一颗国内研制的 C 波段卫星,,极化模式丰富,成像方式多样,能够实现大幅宽、高分辨。高分三号卫星提供了丰富的民用 SAR 遥感数据,在我国海陆资源分析和检测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图 1.3(a)是高分三号卫星示意图,图 1.3(b)是卫星获取的地区的影像。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4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杨清友;干涉雷达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7年04期

2 濮国梁,杨武年,郑平元;干涉雷达遥感技术及其在地学信息提取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李新武,郭华东,刘浩,王长林;干涉雷达在获取地震同震位移场中的应用[J];地震;2002年02期

4 王鹏;徐亚明;徐进军;肖潇;;地基干涉雷达变形监测信号静杂波去除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14年10期

5 刁建鹏;黄声享;;地面干涉雷达在建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9年09期

6 郭泾平,彭军,向茂生;干涉雷达在DEM测量中的精度影响及处理方法[J];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李新武,郭华东,李震,杨虎;干涉雷达地表相干特性分析及土地类型分类[J];高技术通讯;2002年05期

8 张景发;;差分干涉雷达方法研究及在强震形变精确测量中的应用[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4年00期

9 徐亚明;王鹏;周校;邢诚;;地基干涉雷达IBIS-S桥梁动态形变监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07期

10 杨清友,王超;干涉雷达复图像配准与干涉纹图的增强[J];遥感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建宝;梁芳;石耀霖;徐锡伟;沈正康;;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的线弹性源参数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贵武;唐伶俐;;影响InSAR技术应用的因素及其最新发展[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苗放;梁军;叶成名;杨智翔;;用干涉雷达技术提取数字高程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子祺;;大陆地震动力过程差分干涉雷达监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艳;伍吉仓;;ALOS卫星PALSAR数据在上海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6 杜顺季;田径;;基地SAR大气校正方法分析与比较[A];变形与安全监测理论与实践——2014工程测量分会与矿山测量专委会年会论文精选[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秋生;星载干涉SAR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4年

2 黄昭权;小数据集差分干涉雷达地表形变监测[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鲁焕;星载InSAR干涉定标与DEM重建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淼;地面干涉雷达技术在桥梁动态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3 于勇;基于网络规划的干涉雷达相位解缠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4 刘艳;地面干涉雷达IBIS-L红石岩堰塞湖边坡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74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674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