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考虑径向传热的对流冷却涡轮叶片传热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5:43
【摘要】:随着航空发动机性能不断提高,其热效率和输出功率不断增加,涡轮进口温度不断提高,涡轮叶片的工作环境愈加恶劣。过高的温度不仅会导致涡轮叶片热负荷增大,而且极易造成叶片结构烧蚀,影响叶片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为涡轮叶片设计冷却系统以保护叶片,解决该问题。常见的涡轮叶片冷却可以分为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两大类型,其中,内部冷却是外部冷却的基础。同时,涡轮冷却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管网法,三维数值模拟法和实验方法等。本文针对涡轮展开内部冷却研究,主要建立以内部冷却流体为研究对象的流体管网和以叶片为研究对象的叶片一维、二维传热模型,并将它们的计算结果分别同叶片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作了对比。文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动量、能量和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节流单元的动量方程、能量方程与节点的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给出了简单内部冷却元件、冲击冷却元件等元件的换热系数和摩擦系数实验关联式,以节点单元的压力平衡和温度平衡作为求解条件,构建了含有冲击冷却的涡轮导叶叶片内部冷却通道流体管网模型。该模型预测的冷气温度与CFD气热耦合数值模拟的结果具有较为接近的变化规律,表明流体管网法能够用于含有冲击冷却的涡轮导叶内部冷却通道流体计算。2)以叶片为研究对象,考虑垂直于壁面方向(法向)传热,构建叶片一维传热模型。根据简化的冷却叶片一维传热示意图,截取一定高度处的叶片微元,应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别求解得到微元处叶片内壁面换热量、叶片外壁面换热量和叶片内部导热量,结合内部冷却气体能量方程,建立了冷气温度沿叶高方向的微分关系式。在给定内部冷气进口温度条件后,获得叶片内壁面温度、外壁面温度和冷气温度解析表达式。同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和三维CFD模拟结果比较,结果表明一维传热模型计算耗时明显少,叶片一维模型可以实现对叶片壁面温度的快速预测。3)提出了叶片二维传热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叶片径向(叶高方向)传热和与壁面垂直方向(法向)传热,能够考虑叶片进口径向温度不均匀性和叶顶、叶根冷却效应。基于考虑叶片径向传热后简化得到的二维传热微元,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微元内的二维导热方程,边界条件包括燃气侧换热系数、燃气温度、叶顶热流密度、叶根热流密度等。燃气侧换热系数、燃气温度从叶片设计阶段以绝热固壁为边界条件模拟的三维CFD流场中获取。为了提高模型的易用性,模型中根据内部冷却通道的位置、个数对叶片分区,并沿着叶片径向方向分段,各叶片段内给定相同的边界条件。应用差分方法,分别得到二维传热方程、燃气侧边界条件、冷气侧边界条件、叶顶边界条件、叶根边界条件、冷气方程等差分格式。同时,以E3涡轮第一级导叶为例,对比二维传热模型与三维CFD叶片壁面温度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适用于内外壁面存在温差的涡轮叶片,模型计算的温度分布变化趋势与三维CFD结果相近,温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位置相同,最大计算误差不超过6.5%,计算耗时可以减少95%。此外,与叶片一维传热模型的对比结果表明,叶片二维传热模型计算误差更小。二维叶片传热模型可以确定涡轮对流冷却叶片的冷气需求量,准确、快速地给出叶片外壁面的温度分布。
【图文】:

示意图,冷却结构,示意图,内部冷却


图(c)绕流冷却逦图(d)气膜冷却逡逑图1.1多种冷却结构示意图131逡逑Figure邋1.1邋Schematic邋sketches邋of邋various邋cooling邋technologies逡逑研宄涡轮冷却技术对于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尤为重要。其中,内逡逑部冷却是涡轮冷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涡轮外部冷却的重要基础,故有必要针逡逑对内部冷却展开研宄。目前,针对内部冷却叶片,若建立合适的计算模型,快速逡逑预测冷却叶片温度与冷却流体参数变化,有助于缩短冷却叶片设计计算周期,本逡逑文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逡逑1.2国内外研究现状逡逑早期的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研宄主要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人员通过模型实验获逡逑得不同内部冷却结构的冷却实验数据,由于实验数据是离散的,为了方便后续的逡逑实际应用,提出换热系数和摩擦系数(损失系数)等拟合经验公式用于预测冷却逡逑效果

示意图,冷却结构,示意图,内部冷却


图(c)绕流冷却逦图(d)气膜冷却逡逑图1.1多种冷却结构示意图131逡逑Figure邋1.1邋Schematic邋sketches邋of邋various邋cooling邋technologies逡逑研宄涡轮冷却技术对于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尤为重要。其中,内逡逑部冷却是涡轮冷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涡轮外部冷却的重要基础,故有必要针逡逑对内部冷却展开研宄。目前,,针对内部冷却叶片,若建立合适的计算模型,快速逡逑预测冷却叶片温度与冷却流体参数变化,有助于缩短冷却叶片设计计算周期,本逡逑文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逡逑1.2国内外研究现状逡逑早期的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研宄主要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人员通过模型实验获逡逑得不同内部冷却结构的冷却实验数据,由于实验数据是离散的,为了方便后续的逡逑实际应用,提出换热系数和摩擦系数(损失系数)等拟合经验公式用于预测冷却逡逑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平广,李吉根,浦胜娣,许汉铭;RELAP5/MOD2/RMA传热模型研究与改进[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7年00期

2 陆清声;;充分扰动的燃烧室简化传热模型——霍特尔讲学听课收获之三[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7年01期

3 冯宝富;盖全芳;李栋;苑金梁;陈北强;;平面磨削传热模型的探讨[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王兰娟,肖家治,魏学军,李志强,杨哲;传热模型对焦化炉关键校核参数影响的研究[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2年02期

5 张鹏,王一平,张金利,王琨;不互溶液体内泡滴的直接接触传热模型(英文)[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1年01期

6 向建福;;管式裂解炉辐射室管外传热模型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7年04期

7 康戈文,刘飞,徐宗俊,童庆明;直角干切削动态传热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8 刘晓日;李国祥;胡玉平;白书战;邓康耀;;一种适用于柴油机结构温度场计算的缸内传热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9 李志永;陈超;罗海亮;邓超;;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耦合传热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J];建筑科学;2010年10期

10 李里特,赵朝辉,刘巧静;利用自然冷源单管制冷蓄冷试验和一维传热模型[J];制冷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永;陈超;罗海亮;邓超;;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耦合传热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2 范蕊;马最良;;地埋管系统热渗耦合传热模型及实验验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扬;周正军;;层冷传热模型参数的优化[A];2009年全国热轧板带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夏才初;孙猛;;能源地下工程传热模型及其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应用[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5 范蕊;马最良;;地埋管系统热渗耦合传热模型及实验验证[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唐曦;王勇;;水平埋管地下岩土传热模型中上垫面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研究[A];第十四届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鲜麟;江光明;;大空间自然对流细长竖直管传热模型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2)[C];2014年

8 左海滨;张建良;杨天钧;;考虑相变传热的炉缸传热模型的研究与应用[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魏琪;夏国泉;;用湍流传热模型模拟室内空气流动和换热[A];第七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琪;夏国泉;;用湍流传热模型模拟室内空气流动和换热[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晨霞;日光温室保温被传热模型的建立及保温性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蒋澄灿;铅带双辊连铸传热模型与连轧过程负荷分配控制[D];苏州大学;2017年

3 杨凯;舱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的研究及其传热模型的建立[D];东华大学;2008年

4 李新禹;城市生活垃圾热解设备与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刘军;基于视觉检测的连铸中间包钢水液位测量方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6 马交成;连铸坯凝固过程传热模型与热应力场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 ;2009年

7 郝立才;防明火绝热柔性复合织物的失效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祁卫东;罩式退火妒传热模型与带钢氧化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张瑞卿;涵盖不同流型的气固床层与壁面换热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10 范大明;微波热效应对米淀粉结构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伯鑫;考虑径向传热的对流冷却涡轮叶片传热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陈桦;通风双层皮玻璃幕墙动态热传递计算模型与程序开发[D];湖南大学;2018年

3 赵阳;中深层地热取热系统及传热模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4 曹竞杰;内燃机缸内壁面传热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5 张佳晨;采用韦森堡效应的注胶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车凯;回转窑内传热模型的建立及数值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7 张博文;适用于变海拔条件的柴油机缸内传热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张晔;多钻孔竖直U型地埋管传热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陈涛;基于颅脑简化传热模型的选择性制冷控制的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江彦;套管式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及其传热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9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679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