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航空超越离合器楔块的精密成形及表面强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23:33
【摘要】:超越离合器是实现飞机动力传递与分离功能的关键部件,需要满足高转速、长寿命及高可靠性的工况要求,但该产品长期以来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产品的国产化进程。本研究针对我国航空超越离合器用楔块存在的成形精度差与寿命短问题,开展其精密成形与表面强化关键技术研究。在楔块的精密成形技术研究方面,探索了一种“线切割+磨削+精密研磨抛光”的新型成形工艺,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及工艺参数优化。在楔块表面强化技术研究方面,根据楔块用GCr15、9Cr18和Cr4Mo4V轴承钢的各自特点,采用渗硼、硼铬共渗、低温渗碳及盐浴渗氮多种工艺制备强化渗层,并对渗层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航空超越离合器用楔块的精密成形技术。在线切割精密成形方面,研究了峰值电流、脉宽时间和脉间时间参数对GCr15轴承钢加工效果的影响,并对电加工参数进行了优化,在峰值电流为2 A、脉宽时间为1μs、脉间时间为4μs时,获得最佳综合效果,试样表面粗糙度可达到Ra 0.76,加工效率为10.1 mm2/min。在磨加工成形方面,以磨削工艺参数(磨削深度A_p、砂轮转速V_S和工件速度V_w)为优化变量,对磨加工工序进行优化,当A_p=50μm,V_s=30 m/s,V_w=2.1 m/min时,能够获得最优效果。在精密研磨抛光方面,研究了不同研磨抛光方式对加工效果的影响,并对磨料及研磨抛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离心抛光效果优于振动抛光,粗研磨料选用斜圆柱形棕刚玉,精研磨料选用φ2×10mm的氧化铝陶瓷,容积比1:5,时间6 h条件下,能够获得最优加工效果。通过楔块精密成形技术的综合研究,最终获得的楔块零件直线度≤2μm、表面粗糙度Ra 0.13,且表面无磕碰伤、脱碳等缺陷,与已有的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有大幅提升。研究了渗硼工艺参数对GCr15、9Cr18和Cr4Mo4V轴承钢渗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采用固态渗硼法,在三种材料表面制备了均匀致密的渗硼层,根据基体材料的不同,GCr15、9Cr18和Cr4Mo4V渗层相组成别为(FeB、Fe_2B)、(FeB、Fe_2B、CrB)和(FeB、Fe_2B、CrB、Mo_2B),根据处理温度与时间的不同,渗层的硬度变化范围为(1630-1950)、(1830-2140)和(1940-2210)HV,厚度变化范围为(33.4-318.5)、(9.3-97.2)和(14.4-147.8)μm,扩散激活能分别为188.6、203.7和195.4 KJ/mol。研究了TRD(Thermal Reactive Diffusion)预渗铬处理对GCr15轴承钢渗硼层的影响。在硼处理前,采用固态TRD渗铬法,在GCr15轴承钢表面制备了厚度均匀的预渗铬层,与单一渗硼工艺相比,“TRD预渗铬+渗硼”处理能改善渗层的表面粗糙度,并大幅降低渗层的脆性,使其结合力获得提升。研究了9Cr18不锈轴承钢和Cr4Mo4V高温轴承钢的二次硬化技术。9Cr18经低温渗碳处理后,获得了致密度高,厚度均匀的渗层。渗层表面的相组成主要为过饱和马氏体(α'_C)、渗碳体和铬碳化合物,渗层表面硬度变化范围为1430-1720 HV,与处理前相比,提高了2-3倍。Cr4Mo4V经盐浴渗氮处理可以获得有效渗氮层,表面的相组成主要为过饱和马氏体(α'_N)、铁氮化合物和铬氮化合物,渗层表面硬度变化范围1035-1245 HV,与处理前相比,硬度提高了1.3-1.6倍。研究了不同表面强化处理条件下渗层的摩擦与疲劳性能。经渗硼和“TRD预渗铬处理+渗硼”强化处理后,GCr15轴承钢的稳态摩擦系数降低,比磨损率分别下降了77.6%和88.6%。经渗硼和低温渗碳强化处理后,9Cr18轴承钢的比磨损率分别下降了71.6%与93.7%。经渗硼和盐浴渗氮强化处理后,Cr4Mo4V轴承钢的比磨损率分别下降了52.5%和81.4%。研制了超越离合器专用疲劳性能试验机,对渗层的疲劳特性进行了测试。在淬-回火处理条件下,GCr15失效时间最短而Cr4Mo4V的效果最好。与目前国内现用楔块表面强化方案相比,GCr15-渗硼、GCr15-TRD预渗铬处理+渗硼、9Cr18-渗硼、9Cr18-低温渗碳方案在16万次疲劳性能试验后,渗层剥落宽度分别降低了11.89%、36.56%、1.32%、35.68%,获得明显提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航空超越离合器用楔块的精密成形及其表面强化关键问题,使楔块的加工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面强化效果大幅提升,为航空超越离合器的国产化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图文】:

滚柱式超越离合器,结构示意图,内星轮,滚柱


1.2.1航空超越离合器的主要结构形式与发展现状目前航空用超越离合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弹簧式超越合器和斜撑式超越离合器。滚柱式超越离合器以滚柱为承载元件,利用其楔合作用传扭,是最早应用于空领域的超越离合器。其结构如图 1-1 所示,滚柱离合器由内星轮轴、外环、圆柱子、预紧弹簧和弹簧销组成。离合器的内星轮上具有平直结构与滚柱接触,弹簧 机构给滚柱一个恒定的弹簧力,使滚柱与星轮、外环保持稳定接触。当外环相对星轮向传扭方向旋转时,摩擦力与弹簧力的协同作用使滚柱在内星轮与外环之间紧,内星轮和外环同步运动,离合器进入传扭工作模式。当外环相对于内星轮向越方向旋转,,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滚柱从楔紧状态脱开,内星轮与外环的运动分离根据结构的不同,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可以将内轴或外环加工成星轮结构,其基本作原理相同。

超越离合器,结构示意图,输出轴,径向尺寸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有两端径向尺寸大、中间径向尺寸小的特点,采用该结构的目的在于安装于输出轴之间时,弹簧两端与输入-输出轴形成过盈配合而中间部位形成间隙配合。入轴与输出轴的相对旋转方向使弹簧扩张时,弹簧整体扩张中间部位径向尺寸与输入-输出轴接触,进入扭矩传递状态。当输入轴与输出轴的相对旋转方向使收缩时,弹簧处于打滑摩擦状态,输入轴与输出轴运动脱离,离合器进入超越。弹簧式离合器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传动能力高的优点。但受限于材料性工精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弹簧式超越离合器还处于概念阶段尚未能获得实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龙;李泽强;李继锋;李媛媛;王高峰;;单向超越离合器在汽车中的应用[J];汽车工业研究;2018年06期

2 郭鑫;王玉飞;沈倩;;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失效分析及结构优化[J];科技资讯;2017年16期

3 陈锐;黄温虹;张翔;;无动力外骨骼靴搭载超越离合器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4 郭显成;苏毅;王虹淋;袁博;;波力发电装置超越离合器的扭转刚度计算[J];机械传动;2015年02期

5 郜怀朋;曲秀全;;基于ANSYS双向超越离合器的接触强度分析[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5年02期

6 徐专政;;浅谈电起动超越离合器工作原理[J];摩托车技术;2012年02期

7 徐专政;;电启动超越离合器不耐用怎么办[J];摩托车;2012年06期

8 权秀敏;吴林;孙淮陵;杨晶;;安全超越离合器的创新设计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严宏志;顾俊;何明生;;强制连续约束超越离合器楔块疲劳寿命分析及楔块结构优化[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年11期

10 孙强;梁尚明;蒋立茂;莫春华;;滚柱式超越离合器的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瑛;毛志高;康文萃;崔建军;关克明;;超越离合器在抽油机上的应用[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安子军;曲志刚;李海滨;;摆动滚柱式超越离合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翁氪峗;王人成;贾晓红;刘启栋;罗志增;;电动假手的自增力机构[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素芬;熊志民;孟咬其;龙国凌;邹伟成;;摩擦式阻力放大链及其在物料搬运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迎接物料搬运技术新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赵鹏云;黄茂林;向成宣;;基于脉动值恒定的脉冲发生机构的创新与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杨红英;孟庆伟和他的大超越离合器[N];中国工业报;2006年

2 张天宽;强化自锁性能 延长使用寿命[N];中国信息报;2010年

3 北包;“超越”就是不断研发的过程[N];中国包装报;2004年

4 郭平辉;自动差速锁[N];中国汽车报;2000年

5 通讯员 许立柱邋本报记者 秦凌昊;任德睦:创业超越梦想[N];咸阳日报;2007年

6 记者 刘杰 通讯员 许云;民建咸阳市委走访会员企业[N];各界导报;2011年

7 刘一珉;我市南方轴承首发申请获通过[N];常州日报;2010年

8 ;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决定选登[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

9 张潇;秦都五举措促中小企业迅猛发展[N];咸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宗晓明;航空超越离合器楔块的精密成形及表面强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鹏;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与非线性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于长淼;双超越离合器式电磁馈能阻尼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曹民;新型车用悬架高度自动调中装置的设计验证及仿真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杨勇;COT式自动变速器及其换挡特性与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辉;一种凸轮离合器的设计分析[D];厦门大学;2017年

2 胡凯杰;超越离合器外圈近净成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3 李娇;汽车新型超越离合器转速控制主从动力换向研究[D];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7年

4 黄谢鑫;双向可控超越离合器传动模式下动力学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孔令亮;多模式新型超越离合器的设计仿真与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魏东;环式超越离合器自锁机理研究及新型张环式超越离合器的研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7 吴启山;超越离合器齿轮轴冷挤压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8 苏福莲;斜滚柱超越离合器的力学特性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李可夫;斜撑式超越离合器楔合过程接触分析及动态测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靳旭新;四相六杆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机构运动仿真及动力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03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03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7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